民間說唱文學
蘭州的民間說唱文學主要以蘭州鼓子為代表。蘭州鼓子名稱繁異,清代和民國間藝人手抄本稱“蘭州古子”或“蘭州曲子”,又稱“蘭州鼓詞”。
關於蘭州鼓子詞的起源與產生,學術界有兩種說法,一種是認為起源於宋代。《四庫全書總目》集部別集類《詞話》提要說:“宋末安定郡王趙令始作‘商調鼓子詞’,譜《西廂傳奇》”。又明田汝成《西湖遊覽誌》卷三記載,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年)六月初一日,孝宗遊西湖,說:“後苑小廝兒三十人,打息氣唱道情,太上雲,此是張掄所撰《鼓子詞》。”說明鼓子詞起源於宋代,但其形式與今天稍異。宋代的鼓子詞說唱時以鼓為節奏。以同一詞調重複演唱多遍,或間以說白,用來敘事寫景。現存鼓子詞都是封建時代知識分子階層寫景抒情之作,多用於朝廷州府筵席宴會,有北宋歐陽修詠西湖景物的《采桑子》等。對後世影響最大的是《元微之崔鶯鶯商調蝶戀花》。中國藝術研究院曲藝研究所編撰的《說唱藝術簡史》(北京藝術出版社1988年出版)一書稱:“蘭州鼓子源於宋代,流行甘肅蘭州地區。”形成於宋代的鼓子詞,首先傳入安定郡,經過趙德麟加以豐富,然後再傳入蘭州,又吸取了當時蘭州流行的“平調”、“勾調”、“當調”的優點,成為了蘭州流行的十大調之一。在宋代產生,經過數百年的流傳衍變,不斷發展成熟,形成了今天蘭州鼓子詞的獨特的演唱形式、曲目內容和藝術特色。另一種說法認為,蘭州鼓子詞可能由宋詞、元曲的諸宮調演變而來,並與唐代的敦煌變文有著血肉關係。然而《蘭州鼓子研究》(甘肅人民出版社1987年出版)一書,卻提出一種新的見解:“蘭州鼓子的產生,應當在北京八角鼓、陝西眉戶的成型之後,而且應該說是由外地傳來,並非由當地某一人所始創……”,“由北京八角鼓繁衍而生的新型地方曲藝——蘭州鼓子,大約在清道、鹹前後,便開始在當地娛樂場所慢慢傳唱了。”這裏明顯地存在著產生年代的差異,該書明確提出了清代的道光、鹹豐時期。不過,以上幾種說法都有一個共同點,即蘭州鼓子的產生,絕不是一個人所能成就的,而總是有一個曆史發展的形成過程。至於哪一種意見才是正確的結論,還有待於進一步的研究。
蘭州鼓子詞主要有坐唱和幫唱兩種演唱形式。坐唱形式,可一人自彈三弦自唱,也可多人彈唱。彈唱者應分工不同,互相配合。演唱者不穿演出服裝,不化裝,不拿任何道具,不拘泥於場合地點,也無身段動作,彈起三弦即可演唱。幫唱,俗稱“幫腔”、“接聲”或“拉哨子”,蘭州皋蘭縣藝人稱“拉坡”。這種形式繼承了宋代鼓子詞的“奉勞歌伴,再和前聲”。有由襯字起腔的幫唱,有幫唱襯字句,還有重複幫唱句尾。其伴奏樂器以三弦為主,揚琴、板胡、二胡、琵琶、月琴、簫、笛子、梆子、小鈴為輔。蘭州鼓子音域幽廣,旋律清雅,起伏平和,適於表達喜、怒、哀、樂的複雜思想情緒和變化多樣的主題內容。
蘭州鼓子詞傳統曲目所反映的內容,多以讚頌、祝賀、曆史傳說、民間故事、詠物寫景為主,其中曆史傳說和民間故事占主導地位,大致分為兩大類:一類是思情曲,如《蔦蔦酬簡》、《獨占花魁》、《寶釵撲蝶》等;一類是英雄曲,如《武鬆打虎》、《林衝夜奔》、《延慶打擂》、《木蘭從軍》、《嶽母刺字》等。這些蘭州鼓子在悠揚的曲調下塑造了一個個形象鮮明的曆史人物,重現了許多家喻戶曉的曆史民間故事,成為中國民間文化的瑰寶。它們的唱詞頗具雅俗共賞的特點,既有我國古典詩詞的典雅自然、委婉清幽、直率奔放、幽默風趣的藝術特色,又有古樸粗俗、遊戲筆墨、口語白描的民間鄉土風格。它們的詞句,繼承和保持了我國詩詞和敦煌變文的三、四、五、七、十、雜言等長短句式的特點,同時繼承了依譜填詞的傳統。它們的韻文,講究平仄韻轍,通用我國北方的十三轍。語言以關隴語區的蘭州方言為規範。但韻轍運用既無嚴格限製,也未遵循一定章法,比較自由,靈活多變。每個詞段,多為一韻到底。但因蘭州方言字音和發聲的關係,也有幾個韻轍混押現象。此外,它們的音樂唱腔在漫長的衍變和發展過程中,經過曆代演唱實踐,形成了牌調、越調、悲宮調、平調、令兒調、百合調、海調、蕩調、宮調、勾調(已失傳)等十大調的聲腔係列,其音樂曲牌結構也分為單曲迭唱體式和曲牌聯綴體式兩種。
清代至民國間,演唱蘭州鼓子詞蔚然成風,培養了一大批像蘇韶琴、張式儒、王壽山等名家。本世紀三四十年代,魁世榮、鄧性奄、張國良、盧應魁、米永慶、朱延明、梁海龍、李海舟等人,經常在蘭州“青年館”、“蘭山學會”等地演唱,並創立有蘭州鼓子詞演唱研究組。新中國成立後,黨和政府非常重視和支持挖掘、收集、整理蘭州鼓子詞。1958年,中共蘭州市委員會、蘭州市人民政府決定將蘭州鼓子詞改革發展成“蘭州鼓子戲”,在蘭州市戲曲學校增設蘭州鼓子班,招收學員進行培訓。同時還抽調音樂工作者李耀先、羅延齡與蘭州鼓子名藝人盧應魁、張國良、梁海龍、王滿堂等相結合,組成了蘭州鼓子戲音樂研究組。並於1960年排演了蘭州鼓子戲《拷紅》、《三難新郎》、《一文錢》等劇目,在蘭州公演二十餘場,受到省、市領導、文藝界和廣大觀眾、聽眾的讚賞與好評。1962年,甘肅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蘭州鼓子詞曲目和音樂唱腔專集——《蘭州鼓子》。在蘭州鼓子的發展史上,值得一提的是老藝人李海舟,他在鼓子的搜集、整理、創作演唱方麵,做出了突出貢獻。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他的專著《蘭州鼓子研究》。此書1987年由甘肅人民出版社出版,是甘肅省第一部對蘭州鼓子進行係統深入研究的專著。八十年代以後反映現實的曲目日漸增多,例如《智取威虎山》、《焦裕祿》、《學雷鋒》、《韓英見娘》等現實題材曲目都深受廣大群眾喜愛。目前蘭州市七裏河區王家堡村、安寧區桃海茶社、皋蘭縣水阜鄉等地的蘭州鼓子藝人,仍然堅持開展蘭州鼓子演唱活動,並有不少青年人學唱蘭州鼓子詞,皋蘭縣文化館每年組織一兩次蘭州鼓子演唱活動。此外,以蘭州為中心,沿絲綢之路和毗鄰的臨洮、定西、臨夏、武威和青海省民和縣部分農村,每逢節假日、婚宴壽誕、春季花會,藝人和愛好者在公園、茶社、酒樓、庭院等地歡聚一堂,都在乘興演唱蘭州鼓子。這一民間說唱藝術形式正在不斷地流傳發展,散發著無窮的藝術魅力。
無論過去還是現在,蘭州民間文學都以其強勁的生命力,貼近大眾的鮮活性,高亢粗獷的動人旋律,成為蘭州文學中一顆光彩閃亮的明星,在中國民間文學這片廣闊的天空中熠熠生輝,耀眼奪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