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蘭州的院(2 / 2)

1875年,蘭州開始有了“貢院”。貢院也叫舉院,貢生也叫舉子,舉子就是被舉薦應試的士子。從秀才到舉人,雖然都是一種出身資格,資格卻有所區別。取得舉人資格,才能被學政官員推舉進人國子監讀書、做官。

蘭州創建了貢院,結束了沒有考場的曆史,實在要感謝左宗棠。左宗棠(1812-1885),字季高,湖南湘陰人,舉人出身,不是進士,沒有高學曆。但有真才實學,且學養深厚,智勇雙全,曾為曾國藩麾下官員,是清末湘軍將帥之一,也是洋務派的首領。他在平叛阿古柏,收複新疆的戰爭中立下了汗馬功勞。

1866年,左宗棠調任陝甘總督,駐地蘭州。他親眼目睹了甘肅教育的落後,學子的艱難。作為為官一任的地方最高長官,他深感此狀不可繼續,必須有所改變。

1873年,他親自上折奏請朝廷應允甘肅與陝西“分闈”取士,就地建立貢院(舉院),各自在行省分設學政,實行獨立管理。慈禧太後批準了他的奏折,並令其在蘭州督建貢院。左宗棠回到蘭州立即選址開工,著手籌建。依照貢院的建造規製,院址選定在城內東南方的臨夏北路至黃河南岸之間的地段,地基縱140丈,橫90丈,建造資金由地方募集白銀50萬兩。貢院外築城牆,內建考場、號舍(即宿舍)。中間是至公堂,前為明遠樓,左右是南北號房,可容納生員士子7000餘人,主要設施有署、廳、所、廊、場、池橋等。總體規模為中上偏高水平,這恰恰反映了左宗棠超前的洋務思想和發展的眼光。

光緒元年(1875年),蘭州甘肅貢院竣工落成,左宗棠親自為至公堂題字書聯,聯曰:“共賞萬餘卷奇文,遠擷紫芝,近攀朱草;重尋五十年舊事,一攀丹桂,三趁黃槐。”其他官員鄉賢也紛紛留下墨跡。

在左宗棠的親自主持下,來自甘肅各地的舉子興高采烈地走進嶄新的貢院,參加當年的首屆鄉試,考生人數高達三千,竟然多出以往前去西安趕考的兩三倍。

首屆鄉試金榜題名的第一名解元是就讀於蘭山書院的秦安學子安維峻。安維峻(1854-1925),字曉峰,號盤阿道人,中舉後在京由翰林院庶士授修編,光緒十九年調任都察院道監察禦史。中日甲午戰爭爆發以後,他以禦史諫官的身份,毅然上書慈禧太後,曆數李鴻章賣國,李蓮英幹政,皇上不能主政的弊端。結果惹得“一貫正確”的葉赫那拉老太太氣歪了鼻子,將他革職,發往張家口贖罪。他以言獲罪,說出了臣工們的心裏話,被臣工們譽為“隴上鐵漢”,名垂青史。宣統三年,他辭官歸裏,事農著書,民國十四年終老故鄉,享年72歲。

蘭州貢院的雪泥鴻爪在今市二醫院內還有殘存,但時過境遷,已經顯得格格不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