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名是街道的符號,它們和人名一樣蘊含著人們的心願和希望,表現著一定的文化意象。
傳說,明清時期緊靠王府街的五福巷,將人們普遍希冀的福、祿、壽、禎、祥五種福瑞融人街名,據說那時巷子裏的居民,不少人家門上有蝙蝠,或木刻或剪紙或繪畫,從而形成獨特的文化景觀,備受讚賞。
不知是否屬實?
史載,“箭道巷”是清代陝甘總督官軍射箭的地方。清代康熙深知曆朝曆代多是馬上得天下,而坐天下也少不得“文治武衛”。因此康熙不僅承襲了明朝練兵習武的傳統,而且更重視對清朝皇室和官員的文武演練。明確規定,凡年未滿60歲的清朝文武官員(包括皇室中的親王、貝勒)必須文武兼備,一律要騎馬射箭,時刻備戰出征,每年定期考試,嚴格考核。全國各地都設有供地方官員習武操練的校場,蘭州市區古老的箭道巷和東校場也在其中。
酒泉路以東,道升巷以西,原有條金石巷。有人說,此街自明朝就是金、銀、銅、鐵、玉石匠人的工藝工場和市場。實際上,這金石巷,自清代至解放前是鐵匠鋪的彙集地,那些所謂的“金銀銅鐵包羅萬象”,和“雕刻、製硯、造筆、做墨、紙張、竹笛、絲絹、古玩,說唱、雜耍、酒肆、茶樓穿插其間”隻是曆史的推論。但熱鬧非凡的百業景象自然還是有的,可惜故往已久,早無了痕。
現在的西關十字和南關十字是蘭州古街的交彙處,自來華美雲集,車水馬龍,商業繁榮,人流如織。改革開放以來,更是高樓林立,商埠繁盛,市民樓居鱗次櫛比,十字街頭樓堂館所形形色色,既華光四射,又仿古飄香,盡顯著蘭州街市的風采,呈現著文化的多元多樣“有些新的街名,也起得很好,富有地方特色,如“讀者大道”“培黎廣場”。但是,有些街名、路名、公交車站的站名卻不盡人意,有的名不副實,如過去的“小西湖”,外地人以為是西湖美景,專程拜訪,結果大失所望。
再如“金港城”“新港城”,形音相近,意思雷同,其實一個在東,一個在西,完全是南轅北轍,極容易混淆,不少人乘錯車,到錯地方,實在應該糾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