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麼,蘭州現在還有沒有懸樓?有。五泉山公園的寺院建築群落,白塔山的法雨寺,黃河北岸的市二醫院,它們皆是曆史的懸樓遺存。站在橋南隔河遙望二醫院,人們有的說它像布達拉宮,有的說它像層樓、古堡。而白塔山的法雨寺,五泉山寺的貼山頂樓,三教洞、文昌宮、南香舍的一些大大小小的懸樓鱗次櫛比,錯落有致,懸樓的特點極其鮮明與突出。
蘭州懸樓是夢想成真的神奇創造,是曆史文化的產物,也是地方人文建築的瑰寶。
懸樓的原理有些像棧道,棧道是從山間插人橫木,上麵鋪蓋堅實寬闊的木板,以供人馬軍隊渡過險山惡水懸崖峭壁。同理,懸樓也是就地取勢,將樓舍的一部分嵌人山體,另一部分向外突出伸延。它因地製宜,就地取材,采用當地易得的磚石木材建造成樓閣廊亭護欄,既拓展了空間,又節約了用地,充分地利用了自然資源和環境條件,完美地構建了人們的家園。
建築是一種文化形態,是人類文化體係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與社會經濟科學技術息息相關,同時也表達和發展著各種各樣的思想理念。故而,人們公認建築是凝固的藝術,講究的是真善美,表現的也是真善美。
中國古代的樓台建築,體現的是實用,是美學,是藝術,是民族的文化和精神內涵。曆史悠久的黃鶴樓、嶽陽樓、滕王閣、蓬萊閣、大觀樓、鸛雀樓、真武閣、太白樓、煙雨樓、鎮海樓,分別分布在湖北、湖南、江西、山東、雲南、四川、浙江、廣東,它們共同被譽為中國十大名樓。它們建築牢固,結構嚴謹,造型優美,風格俊逸,極耐觀賞和美感。各地名樓那些曆時久遠的名人名文名詩名句,強烈地表現著中國文化的深刻與富麗,充分地表達著中國樓閣獨特的建築美。
中國建築還非常講究人文方圉,居所要背陰抱陽,依山傍水。《皇帝宅經》說:“宅以形勢為身體,以泉水為血脈,以土地為皮肉,以草木為毛發,以舍屋為衣服,以門戶為冠帶,若得如斯,是事儼雅,乃為上吉。”不但講究林泉之誌,同時也講究天人合一,藝術情調,即:“謂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遊者,有可居者。”蘇東坡說:“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使人瘦,無竹使人俗。”
由此可見,中國建築人文美學之一斑。
追根溯源,樓的使用價值是與審美相互觀照,在實用價值上體現美,在美的價值上表現實用,從而讓美更加具體、更加形象,用以達到讓居者愉悅,讓物有所值。
伴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口的增加,高樓正日益成為大眾的迫切需求,不斷地在長、寬、高,也不斷走向全球化建築的趨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