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5章 蘭州的筏(2 / 2)

河水突漲,“狼舌頭”就接近水麵!一不小心就會筏毀人亡!無從挽救。

那時黃河筏子客中間流傳著這樣的諺語:“狼舌頭舔上水,筏子客遇上了鬼”,隻有練得一身好手藝,才能反映機敏,力避意外之劫。

靖遠有個紅山峽,峽中險灘頗多,河中有個險礁,名叫“洋人擺手”,先前叫做“歪脖子灣”。傳說,清朝末年,有位荷蘭籍的傳教士前去綏遠傳教。他自蘭州乘牛羊皮筏經大小險灘行至河中礁石旁,筏子顛簸搖晃似要發生不測,傳教士極其恐懼,為避免生命危險,他倉皇跳上礁石。礁石處在驚濤駭浪之中,而筏子順水而下,河床窄狹,無法回轉前往救援。可憐的傳教士隻能眼看著筏子遠去頻頻招手,而無可奈何。

最後隻好絕望地跳到水中,企圖遊上河岸,結果卻被激流奪去了性命。

人們為了紀念這位遠道而來的不幸傳教士,就把“歪脖子灣”改叫了“洋人擺手”。

由此可見,筏子客在黃河裏打撈生活多麼的艱險辛苦。

蓮花渡在臨夏州,臨夏是以回族為主要人口的自治州,其中也有東鄉族(撒拉族(保安族,以及藏(蒙(漢(滿等一些民族)沿河一帶的人們生活在千山百壑,四麵山環河繞,黃河流經山穀的地方,由於土地資源不足,經濟環境落後,民國以前不少人靠撐牛羊皮筏子外出經商做生意謀生。其中的筏子客以東鄉族和回族的人數較多,故而人們常常把他們統稱為“東鄉筏子客”,或者“東鄉筏客子”。據說,最初以筏子做生意的還是頭腦靈活,善於做生意的回族人。蘭州的筏子客,大多數也是回族和東鄉族為多。

長期專業筏子戶和臨時筏子戶也由官府管轄,無論長期或臨時都要給官府捐稅。官府從筏子行當中選派一名管事的做“行頭”,以責令其擔任分派差役、進貢的事宜“雖然黃河流域的皋蘭、榆中、靖遠、蘭州的9子戶大多是單幹戶,但是差役、進貢的事情卻樣樣都少不了“舊社會,官府對筏子戶的剝削是殘酷的,稅捐也很多“比如筏捐、槳水、官差、壯丁款也是硬派狠收的“有的筏子客已經被抓了壯丁,家裏並不知道,官府雜吏也不通知,仍然照收他們的壯丁款“一些筏子客自己沒有筏子,是靠給筏子主出賣勞動力為生的,九死一生,重重盤剝,留給自己的往往仍舊是貧困“惡劣的生存環境,嚴酷貧窮的生活,鍛造了筏子客的勇敢堅韌,不畏艱辛,及其頑強樂觀的性格和豪放的胸懷“他們唱著“花兒”走,帶著“花兒”回,讓真摯纏綿的愛情伴隨著他們搏擊風浪,慰藉心田“他們對愛人唱道:“走了大峽,走小峽石榴樹,綠鸚哥搭了架了千留萬留的留不下你去吧再不說難心的話了”。

蘭州的筏子客,過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