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9章 蘭州的戲(1 / 2)

蘭州的戲主要是秦腔。秦腔出秦地,古代的秦地轄製很廣,不但有秦國陝西的全部,而且包括甘肅黃河以東的廣大地區,蘭州、天水、隴東都是其所屬。

甘肅地名的首次出現是在元代,元代忽必烈在黃河以西設立了“甘肅行省”,其轄區包括甘肅河西、青海、寧夏、內蒙古等地。明朝廢除了甘肅行省,其屬地歸陝西布政使管轄,河西設置陝西行都指揮使,又置甘肅巡撫,管理河西政務。清代實行省、府、縣三級製,甘肅與陝西分治,將甘肅重新單劃一省,其轄區超過元明兩代,將黃河以東的蘭州、天水、平涼、隴東也劃歸了甘肅,其行政長官稱“巡撫”。康熙十九年(1738年)將原在甘州的甘肅巡撫移至蘭州,蘭州遂成為甘肅的首腦和中心。乾隆十九年(1754年),又撤去甘肅巡撫,將陝甘總督府由西安移駐在蘭州,陝甘總督兼理甘肅軍政要務。辛亥革命設置了“甘肅布政使”,民國又恢複清代設置,省會設在蘭州,全省1市(蘭州)、69縣、及卓尼、肅北2個設治局。

由此可知,蘭州、甘肅與秦腔、秦地淵源密切,一脈相承。

秦腔源於秦漢樂舞和俳優百戲,舞中的樂曲,百戲的表演,反映民情民意喜怒哀樂的民歌雜糅,使秦腔有了雛形。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又不斷吸收昆腔、弋陽腔等豐富著自己,從而形成了獨具特色和影響巨大的西北戲種。秦腔既高昂激越,又悲愴婉轉,吼起來酣暢淋漓,唱起來風情萬種,那梆子,那胡琴,那臉譜,那唱腔,共同組成一股撼人心魄的巨大力量,足以叫人痛快宣泄,激人共鳴。

秦腔生在秦地,來自民間,是秦隴大地老百姓的戲,也是老百姓心中的歌。它激昂豪邁,情感真摯,腔調粗礦,音樂奔放,一板一眼流露著鄉情,一字一句發自肺腑,充分展現著黃土地深厚豐富的情懷。

蘭州的戲出自民間,戲班子也多是民間藝人自行組合而成。史料記載,蘭州清末有兩個比較出名的秦腔戲班子,一個是福慶班,一個是東盛班。兩個戲班,兩個班主,一個叫十娃子,一個叫福慶子,早先同拜在一個師傅門下學秦腔。福慶子天生英俊,身材高挑,嗓子柔和鮮亮,扮相俊美,以演《遊西湖(裏的賈似道和《血昭帶(裏的曹操最為叫絕。

十娃子,身段不高,嗓音低沉厚重,刻苦好學,為了彌補自己的不足,他學戲多,技巧多,演出靈活多變,擅長插科打諢,常表演風趣滑稽的折子戲。

兩人出師不久,各自在蘭州成立了自己的戲班子。福慶子的叫福慶班,十娃子的叫東盛班,二人都是自己戲班子的班主。有意思的是蘭州、天水一帶的戲班子把班主叫“箱主”,大概與掌控財物有關。他們不但自己登台演出,而且用心的培養了大批秦腔新秀。如福慶子的高徒壽娃子,他扮演的風塵女子李亞仙別具風韻,很受歡迎。十娃子的高徒六指子在《嶽母刺字“中扮演的嶽母,同樣是形象動人,藝術精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