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9章 蘭州的戲(2 / 2)

舊社會,蘭州民間藝人的戲班子自給自足,生活艱苦,經濟收人很不穩定。民國相繼成立的一些戲社,常因人不敷出而散班。有些技藝高強的“箱主”,為了生計也不得不低頭彎腰,為一些有錢有勢的人點煙跑腿唱堂會,有的不堪欺辱,幹脆棄藝經商。

民國十四年(1925年),國民黨師長劉鬱芬來蘭州任省督辦,他與省長薛篤弼都對文化教育比較重視,搞了一些社會變革,其中就有提倡演新戲。兩年後,他們主持創辦了甘肅省秦腔訓練班,招收了一批10歲左右的少年參加學習,聘請了一些秦腔老演員做教習,這是民國蘭州第一個官辦的秦腔班。秦腔班每周在國民劇院演出1一2次,一方麵習藝鍛煉學員,一方麵征求公眾意見。民國十八年(1929年),甘肅大旱,師長劉鬱芬也被馮玉祥調到河南參加蔣、馮、閻等的軍閥混戰,這個官辦的秦腔班也自行解散。

但是變革總會產生影響。蘭州市區的黃家園有個女子叫李喜鳳,丈夫朱怡堂是“化俗社”的秦腔青衣名旦。“化俗社”決心打破陝甘秦腔沒有女演員的傳統,但沒有人報名。這時李喜鳳主動提出下海學戲,並拜丈夫為師學藝。她頂著舊封建傳統的壓力,憑著自己的聰明才智和勤學苦練,不久就勇敢地公開登台亮相,連續演出了《走雪“《賣酒“《珍珠衫“等戲,很快博得了觀眾的認可。從此,李喜鳳打破了女子不能上台演戲的舊觀念,成為陝甘兩省第一個登台演戲的女子。蘭州的“化俗社”,也為移風易俗做出了自己的曆史貢獻。

蘭州戲劇史上有秦腔三傑,他們是耿忠義、郗德玉、文漢臣。

耿忠義,又稱富寶子,祖籍甘肅武山,久居蘭州,見多識廣。他身材高大,戲路子廣,先前主演旦角,後改演須生、大淨,是文化社久負盛名的台柱子。

郗德玉,祖籍陝西長安,因為臉上有幾顆麻子,人稱“麻子紅”。他年輕好學,深深被甘肅西路秦腔所吸引,在甘肅多方拜師求藝,又先後在甘肅很多戲班演戲。他廣采博收,生旦淨末醜文武皆通,在數十年的粉墨生涯中,成為群眾公認的“陝甘須生泰鬥”。

文漢臣,祖籍陝西三原,他是蘭州文化社的創始人之一。幼年學戲主演旦角,後改演須生。他以清新俊逸靈秀典雅令人耳目一新,又因唱念清朗,吐字清楚而令人著迷,在蘭州有著很高的聲譽。

蘭州的秦腔,蘭州的戲,至今高昂激越,仍舊在民間廣泛流傳,抒發著百姓的情感,表達著人們的心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