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接著將精神分析學的理論正式運用到心理科學的領域。人類在長久的歲月裏產生了三種主要的思想體係,即三種對自然的澥釋:泛靈論、宗教和科學的宇宙觀。泛靈論,從狹義上講,是對有關靈魂問題的討論;從廣義上講,則它通常是指對精神生命的研究。大多數專家們都認為靈魂的觀念是整個泛靈論體係的中心,它們包括相信動物、植物和物質也具有和人類靈魂相類似的特性等想法。伴隨著泛靈論的產生還出現了兩種控製人類、野獸和物質及其靈魂的理論:巫術和魔法。巫術,在本質上是一種以對待人的方式來影響靈魂的做法(使它們息怒、服從命令等),即利用在活人身上被證明為有效的一切手段。魔法,則采取一種與日常生活心理方式不同的特殊方法來影響靈魂,它並不考慮靈魂的存在或其性質。巫術與魔法的特點,我們可以舉一個簡單的例子來說明:用喧嘩和喊叫來驅除靈魂,這種行為我們可稱之為巫術。若先知道它的名字,然後以強迫方式來驅除它則魔法已被用上了。在對泛靈論的施術方式(巫術與魔法)作徹底的研究分析後,弗洛伊德發現原始民族在施術的操作過程中,極明顯地暴露出了一個企圖:嚐試利用控製心理作用的規律來操縱真實事物。說得明白一些,即原始民族將心裏想得到而實際無法得到的事物利用心理機製來加以實現。例如,常見的求雨儀式,日本的睱夷人(居住北海道等地)常將篩子裝上帆和槳使它看起來像條船,其他的人則拿著碗盛水,然後將它推至田園並加以灑水。在爪哇的某些地方,當稻米即將開花時,農夫們帶著妻子在夜間到他們的田裏,通過發生性關係以引起稻米的仿效從而增加生產。所以,弗洛伊德相信人類對自然的第一種解釋(泛靈論)是由心理作用所造成的。最後,他在對孩童心理和強迫性神經症的研究比較後,得到了一個較為具體的結論:泛靈論時期在次序和內涵上與自戀時期相似;宗教時期就像小孩子崇敬他們的父母一樣,相似於目標選擇階段;至於科學時期,它正如同一個人達到了成熟的階段,人們已放棄了純粹的享樂主義而能就事實對自己作適當的調整,並且將他的欲望和目標轉移到外界。
四、在孩童時期重現的圖騰崇拜
弗洛伊德曾經嚐試找尋類似宗教那種極端複雜思想的原始出發點。他利用雷諾(法國人類學家)對圖騰信仰研究所得的12個信條作為討論的基礎。雷諾對圖騰所作的總結,我們可以簡述如下:
(1)禁止殺害或食用某種動物,但是,這種動物卻可單獨地被飼養和照顧。(2)某種動物因意外而死亡時,它將像其他族人的死亡一樣得到隆重的禮葬。(3)在某些情形下,禁食的禁忌僅僅是指動物身體的某一部位
圖騰大略可分為三種:(1)部落圖騰,即整個部落的族民皆具有相同的圖騰,它們是一代一代遺傳下來的。(2)性圖騰,在一個種族中的所有男性或女性共同擁有的圖騰,它通常隻包括同一性別的人在內。(3)個人圖騰,僅屬於某一個人的圖騰,它不再傳承後代。從早期對圖騰的研究中已使學者們逐漸認識到圖騰所代表的意義及作用。它不但是一種宗教信仰,同時,也是一種社會結構。就宗教信仰方麵來說,人們對圖騰具有發自內心的尊敬和被保護的關係;就社會結構來說,它不僅代表著同族內各族民間的相互關係,同時也區別出了與其他部族之間應有的關係。
弗洛伊德在整理其他學者們對圖騰崇拜起源的研究之後,遂利用精神分析學的方法逐漸解開了圖騰之謎。他從小孩和強迫性神經症病人與原始民族心態間的相似性提出了圖騰是父親影像替代物的觀點。他主要是從原始民族對圖騰的矛盾態度和小孩子對父親的矛盾情感(伊底帕斯情結)間的密切關係,再做更深層的研究。除了在原始民族的圖騰崇拜中找出這些線索外,他還在古希臘的神話和悲劇中尋求出許多有研究價值的證據。
從上麵的簡單介紹中,我希望讀者們能對本書有一個簡單的了解。不管弗洛伊德的理論是否有其價值,但他透徹的分析力和敏銳的思想仍然是令人尊敬和羨慕的文學、哲學體係使人無限超越;科學則使人了解到自我的有限性後對知識能保持一種尊敬。當你接觸到那些屬於人類智慧累積而成的結晶、思想時,在惶恐和焦慮中,將顯出自己的無知。知識的匱乏,使人的心靈狹隘枯竭。隻有在一個開放的心靈裏,才可能對自我和人類的未來保持著一種樂觀的態度。希望在我們這一代的努力下,能夠使未來的一代擁有比我們更好的環境去探討那些屬於人類心靈的結晶,同時,也擁有比我們更多的機會去創造那些屬於人類的永恒價值。這是我們翻譯本書的目的,同時,希望這也是我們這一代青年應該努力的起點。
譯者
2004年9月於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