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7章 訊息到底是什麼?(2)(2 / 3)

從政治上看,所謂電子影像構成現實世界的替代物,這種說法是十分幼稚的,就像早期

人們認為電視揭示了事物真相一樣。現在沒有一個政治人物能夠擁有像沃倫·G·哈丁、安德魯·傑克遜或者奧古斯都大帝這些政治家們那樣高大的形象,他們生活的年代遠在電視出現之前,但是,現在人們對於政治家的熟悉程度卻是前所未有的。

第三,電視在我們這個如此幅員遼闊的國家中建立起統一的文化(顯然在這一點上,蘇聯和美國是一樣的)。這完成了全國性雜誌此前三代人的工作,盡管我個人強烈希望情況並非如此,但是,電視還是一下子就使大眾雜誌的社會功能過時了。最終,社區的美國化實際上大大削弱了一個多元社會中的特異組織,諸如索科爾體育協會、哥倫布騎士團、黑人教堂、產業工會會議廳、美國革命女兒會、社區政治俱樂部、三K黨等等。在一般人看來,電視對地方性事件的低調和對全國性事件的高調,使許多人處於一種“無能為力”的苦惱中。

第四,電視使人們對新事物的認識變得更容易、更迅速,這加快了新產品的生產和消費。由於電視廣告的特性,生產商對於產品的外觀及包裝也更加關注。但是,在1970年代,(拋開廣告要到達最大受眾群的壓力不談)電視廣告本身就是一種重要的文化影響,這一觀點並未得到人們的認同。令人驚奇的是,在歐洲,盡管電視廣告相對來說要少得多,但是所有美國化的標記——從高速公路上的美式小吃店,到洗碗機,到超市,到那些流鼻涕的小孩子——都迅速地在歐洲出現。1950年代,一場廣告運動蓬勃興起,電視廣告使得清洗劑、頭痛藥、人壽保險、發膠、空中旅行以及其他的新商品得以迅速推廣;而到1960年代末,這場運動卻銷聲匿跡了。電視廣告就如同印刷廣告一樣,在大多數人生活的大部分時間裏,成為牆紙的一部分,這也許證明了,人能夠適應一切。

毫無疑問,電視廣告的目的仍然是銷售商品。電視廣告比其他媒體廣告更有效、更經濟,它的無處不在、無時不有,亦使之成為新商品在搶占已經擁擠不堪的市場時,不可缺少的利器。另外,由於高質低價視頻設備的出現,使得地方電視台可以為本地零售商製作和播出專業水平的廣告。1970年,當經濟出現衰退時,廣告播出費用降低,那些食品連鎖店、百貨商場便開始將廣告從報紙版麵上撤出,轉而投向電視,經常在電視上做一些削價商品廣告。這種電視廣告在吸引顧客方麵極其有效,因此,盡管當時正處於1970~1971年經濟衰退時期,這項業務卻迅速地發展起來了。未來10年,地方電視可能會使大型都市報的地位下降,就像1950年代和1960年代電視網電視侵蝕了《星期六晚郵報》、《展望》等雜誌一樣。事實上,報紙作為惟一一種有可能反映社區各部分情況的媒介,其廣告費受到電視侵蝕的現象並沒有引起人們足夠的關注。尤其是,聯邦通訊委員會選擇了一個錯誤的時機,反對報紙參與廣播電視業務:1970年代,如果聯邦通訊委員會能夠鼓勵地方報紙開辦當地電視台,也許其公共政策會更加明智。

如果有人在電視上登廣告聲稱自己有治愈癌症的藥物,他出售的也許大部分是蛇油,這種現象依然存在。當然,這意味著電視廣告需要一定的規範,但是,對於普通的日常用品廣告,我們不應當采取學術批評家那樣嚴格的態度。目前,一個品牌取代另一個品牌成為市場占有之冠,這一現象似乎比鼓勵增加某種產品的消費總量來得更加明顯。1971年,香煙廣告被禁止在電視中播出,而美國香煙的銷售量反而上漲。不少人認為,電視廣告總是促使人們購買、購買、購買,去購買那些如果不看廣告就不會去購買的商品,而J·K·加爾布雷思則認為,電視廣告就像轉經輪一樣,有時有效,有時卻行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