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燈會習俗(1 / 2)

西瓜燈,紅彤彤;茄子燈,紫瑩瑩;白菜燈,水靈靈;黃瓜燈,刺哄哄……這是對正月十五元宵燈會上各種花燈的描述,在我國許多地方的小曲小調裏都有流行。除了這些蔬菜水果類花燈,魚龍燈、蓮花燈、十二生肖燈等造型的燈也應有盡有;燈體上的各種吉祥圖案也是五花八門,栩栩如生。燈會期間,各民族各地區的人們都極盡能事,以燈為載體,借重當地傳統習俗,糅合新技術、新觀念,打造出“正月十五鬧花燈”的地方特色。製燈、買燈、張燈、舞燈、賞燈、猜燈謎、逛燈會……,元宵燈節,燈文化被濃墨重彩地大書特書,與燈相關的花燈戲等歌舞表演也亮相燈會。人們在“歡歡喜喜過大年”的餘韻中,借張燈或耍花燈戲等傳統儀式祈福去祟,冀求家和業興。

秦淮燈會過年不到夫子廟觀燈,等於沒有過年;到夫子廟不買盞燈,等於沒過好年。

這是老南京人常說的一句俗話,換個簡潔點的說法是:要過個好年就要到夫子廟觀燈並買燈。從中不難看出夫子廟燈之好之重要:年味兒的有無與濃淡都牽係於此。夫子廟燈會是秦淮燈會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秦淮燈會又稱金陵燈會,是古城南京春節至元宵節期間盛行的張燈結彩鬧花燈等民俗文化集會活動。秦淮燈會源遠流長,燈火繁盛,素有“秦淮燈火甲天下”的美譽。曆史上的秦淮燈會主要分布在南京秦淮河流域,集中在建都於此的曆代王朝的宮殿內外以及夫子廟、三山街、笪橋、評事街和上新河等文化商貿繁華地帶。20世紀以後,基本上以夫子廟地區為主,現已擴展到“十裏秦淮”東側五裏的風光帶上。核心區域主要包括夫子廟、瞻園、白鷺洲公園、王導謝安陳列館、吳敬梓故居陳列館、江南貢院陳列館和中華門甕城展覽館以及中華路、平江府路、瞻園路和琵琶路一帶地區等。

秦淮燈會的曆史可以追溯到魏晉南北朝時期,唐代時得到迅速發展,明代時達到了鼎盛。南朝初年,南京城就舉辦過元宵燈會,深宮禁苑、寺廟場所和市井民間等,到處張燈結彩,共祈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出現朝廷不夜天、“燈火滿市井”的壯觀場麵。元宵節期間張燈、賞燈和百戲雜耍等表演活動已盛行於民間。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建都南京後,定製將每年元宵節張燈時間延長至十夜,竭力提倡燈節盛事,以營造盛世氛圍,並積極招徠天下富商建設南京。洪武五年(1372)元宵節,朱元璋還別出心裁地下令在秦淮河上燃放萬盞水燈,裝點秦淮畫舫,豐富燈的花樣和秦淮美景。他還是一位製燈謎的高手,極盡能事,推動猜燈謎活動活躍發展。元宵燈會內容也更加豐富多彩。明成祖朱棣即位後,繼續張揚元宵節燈會氣氛。永樂七年(1409)初,“賜百官上元節假十日”,盡享燈節的熱鬧。後來,他又召集能工巧匠籌辦燈會,精心紮製鼇山“萬歲”燈,營造太平盛世景象。皇室的重視,自然帶動民間燈會迅速發展。明代中期《南都繁會景物圖》等畫卷,形象描繪了鼇山燈節期間奪目的焰火及百姓觀看演出的熱鬧場景。明代時期,秦淮燈彩的品種已逐漸發展到兩三百種之多。秦淮河畔流光溢彩、槳聲燈影等繁華盛況,引來曆代文人名士逗留、吟詠。在流傳下來的一些明代戲劇和小說等文藝作品中,仍能窺知當時秦淮及南京燈火盛況。到清末民初時,國家內憂外患交襲,民不聊生,南京地區的燈節活動因之不如從前繁盛,但依舊得以傳承。20世紀80年代開始,政府出麵修整秦淮地帶風光,恢複舉辦“秦淮燈會”,當地優秀的傳統文化再次得到弘揚。

元宵節期間,南京地區百姓有“正月十三上燈,正月十八落燈”的傳統節俗。人們通過紮燈、張燈、賞燈、玩燈和鬧燈等諸種形式過“燈節”,營造喜慶氛圍,求風調雨順、家和事興。早些年,普通人家自己多會紮燈,也有的是到夫子廟等附近燈市上去買。近年恢複的燈會活動,燈基本上都以買為主,很少有人家自己紮製。也不再像早期那樣多用蠟燭或油燈等明火,而是改用電池或固定電源等電力照明。不管自製還是購買,除了自家用外,彩燈還可以作為禮物送人,寄予日子紅火、人丁興旺的美好願望。到上燈時分,花樣繁多的明燈紛紛亮相,流光溢彩。小孩子們則早早地提著自己的鳳凰燈、兔子燈、青蛙燈和蛐蛐燈之類這燈那燈的或紮堆嬉鬧,或滿街穿梭,形成流動的燈火美景。人們都新裝出行,連平時很少於眾人前露麵的婦女也三五成群地加入鬧燈火行列,逛燈,走百病。當地有元宵節“家家走橋,人人看燈”以求無疾、豐裕紅火和子嗣綿延等習俗。逛燈會的人自然以燈為關注主角,十裏秦淮的燈火更是醒目,人們往來於熱鬧的街區燈市,賞玩各式各樣的燈,費盡心思地猜燈謎。燈會上還有剪紙、空竹、繩結、雕刻、皮影以及歌舞、曲藝和雜耍娛樂等多種傳統民間藝術展演,還有各樣誘人小吃。叫好聲、叫賣聲和嬉鬧聲等熱鬧成一片。除了陸地,秦淮畫舫也被各種花燈裝飾一新,載客水中遊。水陸呼應,動靜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