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許多新材質、新造型、運用新技術的燈更是花樣頻出,與時俱進。高處懸掛的氣魄,提在手上的小巧,甚至還有些五顏六色的屬相“燈”可以戴在頭上,閃閃發光。頭戴彩燈,於密集的人群中穿梭自如,手上還可以拿點吃的、玩的等零碎,盡興遊逛。傳統燈會中放孔明燈祈福許願的習俗也曾一度恢複。但由於孔明燈用的是明火,放飛高升後存在安全隱患,被政府暫時限放。燈的式樣有發展變化,人們對元宵燈節的鍾愛不變。以燈為媒介,在秦淮燈會的遊逛中,求吉去祟,豐富年味,你來我往中,享受古今相繼的濃鬱地方文化。
秀山花燈
秀山花燈又稱跳花燈、耍花燈、花燈戲,是一種古老的民間歌舞兼說唱等綜合表演藝術,也是我國西南地區花燈藝術中獨具特色的民間藝術。廣泛流傳於四川、湖南、貴州和湖北四省交界的土家族聚居地區,其中以重慶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的花燈藝術最具代表性。秀山縣素以“花燈歌舞之鄉”聞名,秀山花燈起源於唐宋,元明延續,興盛於清代。花燈表演從每年的正月初二開始,到正月十五元宵節結束,是春節期間當地喜聞樂見的綜合表演藝術。正月十六以後還繼續演的,則以“厚臉燈”名之。
關於秀山花燈的來源,當地民間有多種傳說。有認為它是土生土長的本地藝術,自成體係;也有的認為是從外地傳來;或傳來後與當地藝術結合而成。在花燈表演前的啟燈儀式中有這樣一些花燈詞:
燈是燈,燈是燈。燈從何時起?燈從何時興?燈從唐朝起,燈從宋朝興。
相關的傳說中講唐朝薛剛大鬧花燈時,秀山地區就有了花燈。而“燈從宋朝興”則與宋朝仁宗皇帝有關,如有的花燈班在啟燈儀式中這樣唱:
燈是為,燈是燈,燈由何處起?燈由何時生?仁宗皇帝登龍位,國母娘娘瞎眼睛,許下紅燈三千六百盞,流傳兩盞到如今。
民間傳說中講宋仁宗為祈求生母雙眼重見光明,“許下紅燈三千六百盞”,在京城大鬧花燈。秀山大姓到京城進貢時見之,攜回幾盞花燈祈福去災,歌舞共慶。經代代流傳、演變,形成了具有當地民族風情的明快喜慶的民間藝術。
經過長期的發展演變,秀山花燈的表演形式主要有花燈二人轉、雙花燈、花燈群舞和花燈戲等四種。花燈二人轉指一旦一醜兩個人表演的單花燈,是秀山花燈的主要表演形式;雙花燈即由二旦二醜四個人同時表演的雙花燈,用於表現熱鬧、喜慶等較大場麵;花燈群舞指多人表演的群花燈,由兩對或多對旦醜同台表演。這三種表演形式都隻有旦和醜兩種角色:旦角叫幺妹子,醜角叫賴花子或別的比較“醜”的名字。表演時,旦角頭梳長辮,身著羅裙,右手執彩綢折扇,左手拿花彩巾。走著“丁”字步,邊歌邊舞,表現出天真、詼諧、潑辣的俏美形象。醜角則是用頭巾把頭紮成“半邊月”,穿對襟衣,腰係紅綢帶,手搖大大的蒲扇,踩著矮子步,圍著旦角轉,扮相、唱詞等表演都盡顯滑稽風格,突出旦角。表演過程中,不僅演員之間配合自如,還不時地與觀眾對答互動,營造熱鬧一體的氣氛。花燈戲又稱“單邊戲”“花燈歌舞戲”和“花燈小戲”等,除了旦和醜兩種角色外,比前三種多了一個“生”的角色,布景、演員裝扮等都比較簡單,很多時候是“像不像,做比成樣”地意思一下,主要表演一些情節簡單的民間生活小戲和神話傳說等群眾熟悉的短劇。秀山花燈的唱詞用的都是當地方言,對場地的要求也不多,街頭巷尾、院壩和堂屋等地十幾平方米的平地就夠,隻有花燈戲和一些特殊表演等偶爾需要多做考慮。
秀山花燈班每年正月的演出,都有一些固定儀式,主要有設燈堂、啟燈、跳燈和辭燈幾個程序。依當地傳統習俗,花燈班在正式出燈前,都要在自家堂屋設燈堂,供奉“金花小姐”和“銀花二娘”神位,由燈師傅點燃香燭、紙錢,敬奉花燈神,求神保佑跳燈人順利吉祥。祭拜之後,就在燈堂唱跳。由燈師傅領唱《安位》《唱位》和《開光》儀式歌,然後,眾人齊唱《啟燈調》請燈,再把將要演出的曲調唱一遍。請燈儀式之後,花燈班才可以外出走村串寨跳花燈,為人祈福去祟。跳燈是秀山花燈的主要演出活動。花燈班來到接燈人家的堂屋、院壩等處,通常先給主人及聚集的觀眾連說帶唱地即興送上一些吉祥話開場,比如“老年人來看燈,轉回家中頭發白了要轉青……”之類。然後正式開唱,先唱《觀燈調》《祝賀調》等,臨走時要唱《謝主調》。之後,就告別此戶,去下一處,愛熱鬧的都跑前跑後地隨著“轉場”。到了正月十五晚上,花燈班要在河邊壩子處舉行辭燈儀式,祭拜神靈,演唱《送燈調》。由掌調燈師傅領唱一遍春節期間所有演唱的花燈曲調,稱收調。然後焚燒花燈及神位,並將跳燈人的衣服從火上拋過,祈求跳燈人一年平安。當年的花燈表演習俗即告一段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