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寶豐縣楊莊鎮馬街村,位於寶豐縣城南七公裏處。每年從農曆正月十三開始,都要在這裏舉行一次為期三天的群體性曲藝盛會,即馬街書會。因正月十三為書會正日,俗又謂“十三馬街書會”。每逢書會,河南各地及河北、山東、山西和陝西等十幾個省、市的上千名藝人雲集馬街,亮書獻藝;十裏八鄉的百姓也投親靠友地絡繹前來,與馬街人一起擠擠挨挨地聽書趕會,說南唱北,感古論今,享受農閑年節裏的豐厚文化大餐。
馬街書會習俗曆史久遠,很難斷定其確切的起始年代。據馬街村火神廟及廣嚴寺的碑刻記載推斷,它最早可能出現在元代延祐年間,距今已有六百多年曆史。據說,當時馬街有一位叫馬德平的老藝人,桃李滿天下,每年農曆正月十三馬老先生壽誕的這一天,他的弟子們就從四麵八方趕來,為師父獻藝祝壽。也有的傳說講這一天是馬老先生的仙逝日,弟子們聚會是為緬懷追奠恩師。不管怎樣,正月十三集會獻藝這一習俗年複一年地傳承下來,形成了傳統的馬街書會。這是關於馬街書會由來的傳說之一。馬街書會盛行於明清,至今流傳仍廣。
書會期間,馬街的田間地頭、房前屋後、河邊溝坎等處都會成為臨時會場,家家戶戶也會住滿外地來的親朋或遠道而來的藝人。這些民間藝人多是忙時種地,閑時說書唱曲,很少常年專職此業者。他們在會場或就地撂攤,或搭台或建棚,彼此戲台相連,書攤挨近。擺開了架勢後,就各顯神通。這廂剛慢條斯理地拉上三弦;那邊正忙著打竹板,緊著說山東快書“閑言碎語不用講,說一說好漢武二郎”;稍有走神,又會有評書段子“兩軍陣前,楊六郎被穆桂英走馬生擒,正在此時……”隨風入耳。河南墜子、山東琴書和快板、湖北漁鼓、鳳陽花鼓、大鼓書和評書等各曲種、曲目書目輪番登場。“一日能看千台戲,三天可讀萬卷書”,這是馬街書會上觀眾的幸運與收獲。觀眾們各尋所好,自動圍成小會場,駐足靜觀,亦雜有附耳交流聲、鼓掌叫好聲。藝人們則一樁樁一件件緊慢有序地“亮書”,琴聲悠揚,鼓聲鏗然。他們都要盡最大努力留住眼前觀眾,並吸引更多的人前來捧場。觀眾隨時都可能迎麵走來或掉頭走開。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整個會場人頭攢動,卻又亂中有序,或即或棄都為聽得過癮,品得夠味。而觀眾群的大小,則直接反映藝人們受歡迎的程度,一定程度上也是對他們技藝水平的評定。
十三馬街書會習俗曆經幾百年傳承至今,風雨陰晴不停歇,自然離不開民眾對各種民間曲藝的熱衷,甚或癡迷。單有這三天當然不夠,逢年過節或家有紅白喜事等場合,人們都要依當地習俗請藝人前來說書唱曲,凝聚人氣,營造氣氛。農閑無事時,也會請個把藝人前來說唱幾個短段,緩解忙時的緊張等。到時候請誰來、表演什麼、“身價”多少等具體問題,都可以參照此前書會期間藝人們的表現情況而定。可以說,這三天書會為藝人們集中展示才藝並為定身價、贏名氣等提供了最佳時機。個個都是有備而來,在書會上極盡所能地展示吹拉彈唱本領,打出最能體現自家特色的“招牌”廣而告之,再借民眾口耳相傳贏得口碑。藝人在書會上的這種說唱表演被俗稱為“亮書”,請藝人回家說書的風俗,則被稱之為“寫書”。“寫家”們在書會上到處遊轉聽唱,遇到自己看中的“亮書”藝人,就趁表演空檔去與對方商量寫書事,談妥表演曲目和價錢等問題後,就把藝人當場接走或者另約定時間。水平高低、興趣所好等考量“指數”,幾個回合下來,演家、寫家和看家等基本上都心中有數。被寫書越多的藝人其受歡迎程度可能就越高,名聲遠播的機會越大。近二三十年以來,每年都要把馬街書會上說得最好、書價最高、最受群眾歡迎的演員評為當年的“書狀元”。產生於馬街書會的書狀元,不僅是馬街人的驕傲,也是藝人們從此業的資本與驕傲。書會為藝人們切磋技藝、以藝會友提供了展示平台;觀眾在鼓書琴韻中感懷世事人情,評說是非高下。雙方互動著,延續馬街書會的曆史與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