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壯族歌圩習俗(1 / 2)

唱山歌——這邊唱來那邊和。山歌好比春江水,不怕灘險彎又多……這是我國壯族地區廣泛流傳的一曲山歌,歌中也唱出了壯族人“這邊唱來那邊和”的對歌習俗。壯族是我國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個民族。據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壯族人口為一千六百多萬。主要分布在廣西、雲南、廣東、湖南、貴州、四川等省、自治區,其中廣西壯族自治區最多。他們有本民族自己的語言和文字。壯族人能歌善唱,幾乎諸事與情都能唱在歌中,大大小小的歌圩盛行於壯族各地。壯族歌仙劉三姐的傳說在當地婦孺皆知,劉三姐的善歌、智慧和勇敢精神等為後人津津樂道。劉三姐的歌有多少?壯族人的山歌有多少?亦有歌唱出:

一把芝麻撒上天,我有山歌萬萬千。唱到京城打回轉,回來還唱十幾年。

這胸有“萬萬千”的山歌在生活中隨處可唱,有熟悉的唱詞可沿用,更多的是即景生情,以舊瓶裝新酒,隨時變換出新歌新詞。集中展示山歌才藝、學習唱歌的最佳場合當屬歌圩。

歌圩活動在壯語中有“圩歡”“圩逢”“籠峒”和“窩坡”等不同稱謂,其所指都有“坡地上聚會”、“坡場上會歌”或“歡樂的節日”之意。歌圩是壯族民眾在特定時間和地點舉行的群體性集會的傳統歌唱活動,為壯族青年男女進行對歌傳情等社交娛樂活動提供了必要機會。

據古文獻記載,歌圩早在宋代壯族就已流行。南宋周去非的《嶺外代答》載,壯人“迭相歌和,含情淒婉,皆臨機自撰,不肯蹈襲,其間乃有絕佳者”。描述了當時青年男女於歌圩聚會“迭相歌和”的場麵。發展到明代,歌圩的舉行都有了相對固定的日期和地點。民間有許多關於歌圩來曆的生動傳說。有說是為了祭奠壯族始祖布洛陀而舉行的集會唱歌活動。有的傳說則說,古時天旱,人們敲鑼打鼓,唱歌求雨。神應求降雨,人們獲得豐收後,又聚集一處,唱歌酬神。以後,每遇災難,人們便集會唱歌求神,漸發展成歌圩。除拜神外,青年男女還互相唱訴愛慕之情,如山歌中所唱:“天旱廟中去求神,你盼雨來我盼晴(情)”。後發展成以歌唱愛情為主了。另有流傳廣泛的“賽歌擇婿”傳說,說很久以前,一位壯族歌師的女兒,漂亮端莊,很會唱山歌。歌師想通過賽歌挑選一位歌才、人品都出眾的青年為婿。遠近的小夥子都紛紛趕來賽歌求婚,終有一人勝出,成就了姻緣。此後,逐漸形成了定期賽歌傳情的歌圩習俗。

壯族歌圩的舉辦時間主要在春秋兩季,春季以農曆三四月間為最盛,三月初三舉辦的次數最多,場麵最為隆重,三月三歌圩是壯族傳統歌節;秋季集中於農曆八九月,其中以中秋節為最佳日期。歌圩活動一般持續三五天,每一處歌圩基本上都有一個相對固定的舉辦地點,如比較開闊的坡地、圩場、村外空地等。廣西境內巴馬的盤陽河畔、都安的棉山和田陽的喬業等處的歌圩都很出名。除了這些相對固定的節日性歌圩外,還有一些臨時性歌圩活動,如勞作休息的田間地頭、圩市和嫁娶儀式中的臨時賽歌活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