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透》:豬流感將造成何等經濟衝擊豬流感疫情尚未嚴重到足以撼動全球市場,但他們憂心在經濟衰退之際爆發流行疫情,可能造成災難性衝擊。
《泰晤士報》:紐約數百學生感染病毒紐約市數百名中小學生可能感染了豬流感病毒,專家承認豬流感可能會在全球範圍內大流行。
《每日電訊報》:英國再訂3000萬個口罩英國衛生部表示,已經儲備了“相當數量的”。
4.全球性信息戰
傳播全球性新聞是新聞機構爭取全球各地受眾的“全球信息戰”的一部分。關於全球信息戰的定義是“一個充滿衝突和鬥爭的辯證過程,這些衝突和鬥爭不僅僅在本土、國家、區域和全球的範圍內進行,而且也在全球化的中介力量和那些所謂的‘全球化’的對象之間進行”。之所以將其稱作“信息戰”,是由於以下五個方麵的原因:一是全球性新聞是一個國家外交行為的一部分。政府和新聞機構都會把新聞傳播看做是吸引和影響受眾的主要工具,新聞也成為達到宣傳目標的有效途徑。當然,新聞與外交宣傳還是有差距的,例如,依靠新聞報道提升國家形象或者美譽度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會一蹴而就;二是全球性新聞受意識形態的影響,存在一定程度的片麵性。國際新聞不可能麵麵俱到地對全球各個地區進行掃描性報道,如同任何報道都有選擇性一樣,全球性新聞總是不約而同地集中在一些地區,而且對一些地區的報道形成某種定式,因此,對於接受這些新聞報道的人們來說,容易形成某種刻板印象(參閱本文第3章第3節中例舉的西方媒體關於中國西藏暴亂事件的報道分析);三是全球性新聞依賴於數字技術。萬維網、新浪、百度、搜狐、雅虎等中國人熟知的網站,幾乎包羅了所有的新聞來源,越來越多的傳統媒體也依靠網絡提供的信息支持自己的播出時段和版麵。“無論在全球的層麵還是在其他層麵上,技術都在改變新聞的本質。”新的新聞傳播形式主要特征是:“新聞的無所不在;全球範圍內接觸新聞的機會;即時性報道;交互性;多媒體內容和極端細致的‘內容製定’”;四是建立跨國的媒體集團,進行媒體文本的全球性流動,以適應人與商品的全球化流通,服務於世界範圍的商務係統和信息交流互享係統;五、全球性新聞再現了人們關於全球化的世界觀,同時也參與建構和傳播這種世界觀。
二、地方新聞
與全球化幾乎同時出現的對抗全球化的另一個詞是本土化。地方新聞是相對於全球性新聞而言的,是全球性新聞的對立麵。全球化代表了文明的進程,隨著經濟全球化,經濟活動超越國界,對外貿易、資本流動、技術轉移、提供服務等經濟活動相互依存、相互聯係而形成全球範圍的有機經濟整體。
與之同時出現的“媒體流動”也促進了這種全球化過程,因此,地方媒體的形式、機構和影響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這些變化的整體與細節無不浸透了全球化的影響和妥協,同時也表達了地方化的抵抗與改變。用葛蘭西的霸權理論解釋,這裏呈現的是“普遍支配”與對抗支配的情形。
1.地方新聞需要全球信息
地方新聞與全球化新聞雖然不同,但不是水火不容。地方新聞受到全球新聞的衝擊,也從中獲得滋養。因為在現代社會很難找到一個地方能夠永遠保持拒絕與外部進行溝通和交流的立場,即使處於本地利益的考慮。例如,需要將本地貨物送出去,也需要把外麵的貨物運進來,歡迎外麵的人來旅遊,進行商貿活動等,使地方在保護自己的利益的同時,也開門迎接遠方的客人。
當然,一旦門被打開,接下來發生的事情不能夠完全由地方說了算,協商對話顯得尤為重要。這一點可以從各地打出的旅遊招牌得到證明:北京——不到長城非好漢;上海——上海旅遊,感受現代;天津——敞開天津門,笑迎八方客;重慶——永遠的三峽,世界的重慶。在這樣的語境下,本地人關心外部的世界,期待更多的融合和交流的心情彼此彼此。以浙江杭州為例,通過有線網絡可以看到幾十個頻道的節目。使用互聯網搜索新聞,技術上可以做到一網打盡。一個國家與另一個國家,一個地區與另一個地區,一個中心城市與另外的邊遠城市的關係也都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