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明的君主對人才不會求全責備。人非聖賢,不可能完美無瑕。如果總是希望找到十全十美的完人,結果可能是永遠也找不到合適的人選。管理者完全可以通過不同專長的人才的搭配與組合,打造出完美的團隊組織。唐太宗認為,明智的君主選用人才,和能工巧匠選用木材的道理一樣:“智者取其謀,愚者取其力,勇者取其威,怯者取其慎”。知人與善用是遞進關係。隻有先對人才有充分的了解,才能合理地任用他們,讓他們在組織中發揮各自最大的作用。很多管理者並沒有花足夠的時間和精力來了解組織成員的素質和能力,隻是憑借粗淺的印象,或者完全從自身需求出發,強硬要求組織成員為自己辦事。這種不考慮員工自身職業規劃和能力素質的用人行為,絕不會取得良好的成效,也無法長久地留住人才。第一,時時處處不忘與組織成員溝通。第二,完善員工檔案。要充分了解員工,必須豐富和完善他們的檔案,增添諸如“家庭”、“愛好”、“培訓記錄”、“能力”、“重大業績”等欄目,詳細記錄他們的信息。
星期四
不求全責備不以一惡忘其善;勿以小瑕掩其功。
——《帝範·審官第四》
【譯文】
不因為他做了一件壞事就忘掉他做過的所有好事;不因為他有一點小的過錯就抹殺掉他所有的功績。
【筆記】
根據不同的政務分設不同的職能部門,這樣就可以人盡其用。可以說,隻要是人,沒有不做錯事的。沒犯過錯就不知道錯為什麼是錯,對為什麼是對——這個道理等同於“不知死,焉知生”。犯錯並不可怕,隻要不是致命的錯誤,都可以通過糾正來彌補損失;可怕的是錯而不思悔改,一錯再錯,導致不可挽救的後果。觀察一個人的善惡本性,不可憑借一時的表現,而應當考察其長期的行為。一個長期行善的人,偶爾做一件壞事,應當以寬容的心原諒他的過失;一個功勞卓著的人存在一點不足,就像美玉有點小瑕疵一樣,不可因此而舍棄美玉,抹殺功績。應當以一顆包容的心看到部屬的成果,不要糾纏於小錯。
星期五
不苛求文辭其義可觀,不責其辯;其理可用,不責其文。
——《帝範·納諫第五》
【譯文】
如果一個人所說的話在道理上合乎大義,那麼他的辯辭巧拙是無關緊要的;如果他說的事理可以采用,我們又何必在乎他表達事理的文采呢?
【筆記】
如果一個人所說的話順應大義、合乎事理,難道還要在乎說話方式的巧妙和文采嗎?事實上,花言巧語不足以信任,空洞堆砌的文章不能夠采用。身在職場的人都非常注重溝通技巧,針對不同的對象,運用的溝通技巧也會有所不同,這已經成為一門頗流行的學問。溝通技巧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是,過分追求技巧很容易造成花言巧語卻回避問題實質的糟糕後果。管理者身居高位,如果下屬每次彙報情況或提意見時,都要考慮遣詞造句的巧妙與否,都要注重溝通的技巧,都試圖讓領導聽了舒心,必然會將負麵信息和領導忌諱的信息過濾掉,導致下屬陳述的內容與事實偏離,最終造成管理者的決策失誤。第一,對於激烈過分的話語,不可輕易動怒,而應當仔細分辨其中的道理。第二,對於不中聽的、刺耳的話語,不要刻意回避。隻有勇敢地直麵弱點,采取正確的應對措施,才能將問題解決。第三,謹慎對待花言巧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