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諧趣(3)(1 / 3)

這一聯,工巧而自然,形象地表現了傷春的情緒,所以曆來膾炙人口。

蘇小妹巧對東坡、佛印

蘇東坡任杭州太守時,住在市區清和坊。一日,他的朋友佛印和尚乘暇過訪,東坡設宴款待。三杯落肚,佛印趁著幾分酒意,對東坡說:“向聞令妹聰慧絕頂,舉步能賦詩作對,可否請她出堂共作一課?”東坡同意了,要仆人到後堂請小妹出來。

小妹來了以後,佛印對她說明原委,隨手向窗外的清和橋一指道:“我們就以清和橋為題,各取一字作課。

未知小妹可有此雅致否?”小妹嫣然一笑,表示讚同。

於是,佛印和尚搶先開口道:

有水也是清,無水也是青,去水加爭便為靜,清清靜靜和尚做,有朝一日西天去,佛前仙僧兩廂站,一個是濟公,一個是彌陀。

東坡接說:

有口也是和,無口也是禾,去口加鬥便為科,科場及第文蓋世,有朝一日京城去,皇上金榜前二名,一個是安石,一個是東坡。

輪到蘇小妹了,她不慌忙地說道:

有木也是橋,無木也是喬,去木加女便為嬌,嬌嬌滴滴人人愛,有朝一日夫家去,年後懷個雙胞胎,一個做和尚,一個做秀才。

說完,她姍姍蓮步,徑自朝後堂而去。佛印與東坡相對愕然,對小妹十分佩服。

這個故事不一定是真的。但三人能夠分別緊扣“清”、“和”、“橋”三字的特點來說,而且都說得符合自己身份,很不容易。

“慶有餘”和“磬有魚”

蘇東坡和佛印和尚是老朋友,兩人湊在一起老愛開玩笑。

有一次,佛印知道蘇東坡要來寺廟,特地派人弄來一條西湖鯉魚,蒸煮以後,故意把魚藏在磬裏,殊知被門外的蘇東坡偷眼看見了。他入門後即高吟:

向陽門第春常在並說:“老佛,你知道這個對子如何應上嗎?”佛印心想:“你老蘇聰明一世,怎麼糊塗一時?這不是最常見的對聯麼?”隨即衝口答道:

積善人家慶有餘蘇東坡聽罷,高興得拍起雙掌,“老佛,你的磬裏有魚,趕快拿來!”原來,“慶有餘”正是“磐有魚”的諧音。沸印略一沉思,知己上當,兩人相視哈哈大笑。

這則故事,可以見出蘇東坡的機智。

“一刀斬斷是非根”

明太祖朱元璋,出身貧苦,沒有讀過什麼書,但由於生性穎悟,通過自學,倒也粗識文墨。他當皇帝以後,有一年除夕,微服出行,經過一個閹豬人家,發現其門戶還未貼上對聯,一問才知道未找到人寫。朱元璋就為他撰寫一副:

雙手劈開生死路;一刀斬斷是非根。

這副對聯頗有欣賞價值。“生死路”、“是非根”指豬的生殖器官,這副對聯切合閹豬人的職業,另一方麵,也可以是指有關“生死”、“是非”的人生大問題,能“劈開”、“斬斷”,是頗具英雄本色的。

所以,這副對聯同時也隱隱有“當今天下,舍我其誰”之概。

各不相讓的才子對

有古人一副對聯,在廣東地區幾乎家喻戶曉:

東鳥西飛,遍地鳳凰難插足;南麟北走,滿山禽獸盡低頭。

據傳說,它們的作者是明代的廣東才子倫文敘和湖廣才子柳先開。倫到京應考,碰上了柳,兩人各不相讓,為了顯示才能,柳先開寫了上句要倫文敘對。這上句含意是:我們那個地方人才濟濟,個個是鳳凰,你不過是一隻東來的鳥,是站不住腳的。語氣頗狂妄。倫文敘在下句中,卻把自己喻為麒麟,把對方罵為禽獸,更加尖酸。

隨著時代的演進,這種畛域之見已逐漸消失了,但這件軼事卻因它的戲劇性而流傳下來,對聯對偶工整和語義尖銳。使人喜愛。

宋湘的“東南西北”聯

清嘉慶年間,廣東某市鎮有人題一聯征對:

一條大路通南北才子宋湘路過這裏,看到了這個上聯,又見市鎮店肆林立,行人熙來攘往的熱鬧情景,觸發了靈感,於是對出了下聯:

兩邊小店賣東西這一聯雖然用詞欠“雅”,但將東南西北四個方位名詞自然嵌入,寫景狀物相當貼切,觀者無不稱妙。

此外,宋湘還作過“南海有人瞻北鬥,東坡無地即西湖”一聯,也內藏東南西北四字。那是宋湘上京應考,友人在惠州西湖舉行餞別宴會時寫的。上句表達了了自己在科舉考試中奪魁的信心,下句化用蘇東坡被貶惠州的故事。他還暗自以大學問家蘇東坡自比,相當自負。

“先斬後奏”清代一年春節期間,乾隆皇帝微服到京城附近的村子裏私訪,看到一家門口貼一副對聯:

驚天動地門戶;數一數二人家。

橫批是:先斬後奏乾隆看了,怒衝衝地撞進屋裏,衝著屋裏的一個老頭子喝道:“你們是什麼人家?膽敢貼這樣的對聯,不怕皇上問罪?”屋裏的人被他的洶洶來勢嚇得說不出話來。唯獨老頭子卻十分鎮定,不慌不忙地說:“我大兒子是個更夫,夜間一敲梆子,驚天動地,家家戶戶,那有聽不見的?”乾隆皇帝暗想,這還解得通上聯。

老頭子繼續說:“我二兒子是個鬥倌(收穀米時負責計數的人),給人過鬥時,要一、二、三記數目,這不是”數一數二人家’?“乾隆聽後不由點了點頭。忽然他又問:“那麼,這‘先斬後奏’又是什麼意思?”我三兒子是廚師,先殺豬,後做菜、上菜,這就難道不是‘先斬後奏’麼?“老頭子越說越帶勁,乾隆聽得張嘴結舌,頻頻點頭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