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館鋪第宅(3)(1 / 3)

抗戰時期,重慶一家理發店貼出一副對聯;倭寇不除,有何顏麵?

國仇未複,負此頭顱。

這一聯的含義已超出理發之外,充滿了愛國主義精神,可供來理發者對鏡一讀。這可算是同類對聯中的佼佼者。

(三)

有一聯,充滿了諧趣:

雖然毫末技藝;卻是頂上功失。

用對比手法來寫。理發、剃頭,是與頭發、毫毛打交道,所以這是“毫末技藝”,同時這也是自謙技藝的微小;下句巧妙地將“頂上”(頭頂上)這個名詞活用為形容詞,對這份活兒誇張一番。兩者對比,盎然生趣。

(四)

這一聯洋溢著欣喜之情:

不教白發催人老;更喜春風滿麵生。

(五)

太平軍著名將領石達開曾為某理發店撰一聯:頗具特色:

磨礪以須,問天下頭顱幾許?

及鋒而試,看老夫手段如何!

一股豪氣溢於行間,不失英雄本色,其言外之意,使人思考。

(六)

辛亥革命以後,某地剃頭鋪門前曾掛一聯:

握一雙拳,打盡天下英雄,誰敢還手?

持三寸鐵,削平大清世界,無不低頭。

既切合剃頭的特點,也寄寓推翻清皇朝的革命內容,很耐人尋味。

(七)

還有一聯,構思也很妙:

到此盡是彈冠客;此去應無搔首人。

“彈冠”,是指冠(帽子)積滿塵,進而指頭發肮髒,所以要“彈”。“搔首”,本指因頭上肮髒、發癢,所以要“搔”;而它又往往是對待事物無可奈何、愁眉苦臉的表示。這一聯,既表現了理發店的“本職”,又隱隱描繪出人們在理發後的歡快形象。

戲台妙聯集珍(八則)

戲劇的內容,最容易引起觀眾的聯想,所以,自古以來,戲館舞台的對聯特別多,其中不乏精彩者。今擇錄數則,以饗讀者。

(一)

舞台小天地;天地大舞台。

這是一副常見的通用戲台聯。上句和下句僅一字之差,而含意迥異。

它的意思是:舞台上的活動場地畢竟是有限的,唯有這個世界,才是人生的最大舞台。

、英國大文豪莎士比亞曾經感歎地說:“這世界是一個舞台,男男女女都不過是演員,人人都有上台的時候,也有下台的時候。”可不是嗎?

(二)

請再看下麵一聯:

戲劇本屬虛,虛內尋實,實非為實,虛非為虛,虛虛實實,方寸地生殺予奪,榮辱貴賤,做來千秋事業,莫道當局是假;唱彈原為樂,樂中藏憂,憂民之憂,樂民這樂,樂樂憂憂,頃刻間悲歡離合,喜怒哀懼,現出萬代人情,須從戲裏傳真。

上句側重於論述戲劇的功能,著重闡述“真”與“假”的關係;下句說明戲劇藝術與人生的密切關係,人民的愛憎,都通過劇中人情的抒發來表現。好的戲劇,無疑是社會生活的折光。這一聯頗有一點辯證法。

(三)

台上莫漫誇,縱做到厚爵高官,得意無非俄頃事;眼前何足算,且看他拋盔卸甲,下場還是普通人。

這一聯表麵上針對戲中人物和演員,實際上是諷刺現實生活中的小醜。盡管這些人聲威渲赫,不可一世,但他們絕非聖賢和特殊天才,一旦下台,一切都完了。作者勸戒“台上人”不要洋洋得意,教育“台下人”眼光要放遠一點,很有哲理味。

(四)

還有一聯,寫得頗有味:

凡事莫當前,做戲何如看戲好?

為人須顧後,上台終有下台時。

從“戲”生發,闡述某種人生哲理。它的前半截提出論點,下半截聯係戲來述說,構思很精巧。上句帶著“出世”的消極情緒,應予批判,下句是對“上合”者(暗喻當官的人)的勸戒,要他們“顧後”,很值得思索。

(五)

家中油鹽,貴乎真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