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江山名勝(1)(2 / 3)

古井冷斜陽,問幾樹枇杷,何處是校書門巷?

大江橫曲檻,占一樓煙月,要平分工部草堂。

薛濤(公元七五八——八三五年),是唐代頗有才華的女詩人。唐西川節度使韋皋曾奏請授她“校書郎”的職務。她和同代名詩人元稹、白居易、張籍,杜牧、劉禹錫等均有唱和。薛濤晚年,自製一種彩色的詩箋,時人稱之為“薛濤箋”,是文房的珍品。

這副對聯是清末伍崧生遊江樓時寫的。憑吊古跡,古井依然,斜陽一抹,伊人何處?他問枇杷,但枇杷無語,滄桑之感,,油然而生。下聯寫從望江樓遠眺,因景生議,他認為賞江樓的勝跡本亞於杜甫草堂,言下之意是薛濤的地位不亞於杜甫。這一觀點是偏頗的,但文字功夫甚好。

(三)

清末江津縣才子鍾雲舫,曾為崇麗閣撰寫了一副長聯:

幾層樓,獨撐東西峰,統近水遙山,供張畫譜;聚蔥嶺雪,散白河煙,烘丹景霞,染青衣露;時而詩人吊古,時而猛士籌邊,最可憐花蕊飄零,早埋了春閨寶鏡;枇杷寂寞,空留著綠野香墳;對此茫茫,百感交集;笑憨蝴蝶,總貪迷醉夢鄉中,試從絕頂高呼,問、問、問,這半江月屬誰家物?

千年事,屢換西川局,盡鴻篇巨製,裝演英雄;躍崗上龍,殞坡前鳳,臥關下虎,鳴井底蛙;忽然鐵馬金戈,忽然銀笙玉笛,倒不如長歌短賦,拋撒些綺恨閑愁,曲檻回廊,消受得好風細雨;嗟予蹙蹙,四海無歸;跳死猢猻,總落在乾坤套裏,且向危梯俯首,看、看、看,那一塊雲是我的天!

上聯以寫景為主,並抒發對薛濤的懷念之情。下聯議論與抒情交織,把與四川有關的諸葛亮、龐統等曆史英雄人物寫進聯中,歎息人事的變幻;並抒發自己的失意情緒。

這副對聯可與昆明大觀樓的長聯相媲美,原件已毀,現張掛者為魏存統同誌書寫的。

蘭州拂雲樓佳聯

終南泰華鎮東方,楊柳金城,萬井挹關中紫氣;蔥嶺昆侖睇西極,葡萄玉塞,一樽撰天上橫流。

這副對聯是清人裴伯謙題寫的。它氣勢的雄偉,無與倫比,教人心往神馳。使用誇張的手法,寫登樓時向東、西方縱目時的所見(其實有的地方太遠了,是見不到的,隻是想象而已),借景抒情,表現眼界的寥廓,讓讀者也置身於這西域和關內的交點上。“終南”指陝西終南山;“泰華”是山東泰山和陝西華山,代表廣袤華夏地區;“金城”是蘭州的別稱,“關中”,指陝西的長安一帶。下句寫塞外地域。

古時,我國甘肅玉門關以西、蔥嶺以東、天山南北,習慣上稱為“西域”。唐三藏取經走的就是這個方向,“葡萄”指新疆葡萄溝,泛指新疆;“玉塞”即玉門關。

上句還讚美蘭州以東地區(關中)的繁盛。“紫氣”是指祥瑞之氣,作者巧用了“紫氣東來”的古語;“萬井”形容人口稠密。下句結合“西極”及雲橫天空的壯景,以“一樽撰天上橫流”來抒發豪邁情懷,頗為灑脫。

泰山佳聯(四則)

(一)

泰山是聞名中外的名山。山上勝跡很多,據說,山上一個亭子,曾刻著這一副對聯:

四顧八荒茫,天何其高也;一覽眾山小,人奚足算哉!

登高自卑,是人之常情。上句寫出了站在亭上四望,所見的蒼茫寥廓的景色,頗有氣勢。下句“一覽眾山小”是杜甫的詩句,既然“眾山小”則人更小了,這是合乎邏輯的。

不知天高地厚、妄自尊大者,宜常讀此聯。

(二)

泰山晴光閣上有這麼一聯:

九州積氣峰前合;萬裏浮雲杖底來。

泰山頂山,白雲繚繞,此聯真切地寫出了這一實際,氣魄雄偉。

(三)

泰山雨花院有一副非常著名的對聯:

雨不崇朝遍天下;花隨流水到人間。

此聯用的是冠頂格,將“雨花”兩字嵌入上下聯的句首。

當人們反複吟詠這副對聯,不由在眼前浮現出那萬嶺千山,平原河穀,春雨沙沙的圖景和聲情。春雨,給人間帶來了新的希望和青春的活力。她是滋潤萬物的春神,按時而來,不需要依傍任何外力,不需要仰人鼻息,不需要向那九重“丹陛”頂禮膜拜,擁有灑遍天下的自由。看那雨中,清澈的水在萬壑分流,迤邐而去,一路上落英繽紛,把無限的芳香送到人間!

聯語飽含情感,優美動人,尤其是賦予雨、花以性格,更使人讀後回味無窮。

(四)

山上一樓宇門前的這副對聯,也有深意:

一日無心出;群山不敢高。

賦山巒以生命,對泰山的地位予以烘托。這副對聯是寫山的,但它能引起人們的遐想,不由使人想到德高望重、學識淵博的偉人。

一九八六年夏初,筆者有幸登泰山,到處尋索,也未能發現上述對聯,它們已成為曆史了,可惜!

嶽陽樓佳聯(二則)

湖南省的嶽陽樓,曆來是登覽的勝地,對聯甚多。其中好的不少。今選錄二則。

(一)

放不開眼底乾坤,何必登斯樓把酒;吞得盡胸中雲夢,方可對仙人吟詩。

杜甫《登嶽陽樓》詩有句雲“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上句就是從杜句起興,但意思已改。“眼底乾坤”在這裏是喻指功名利祿。對聯認為,計較功名利祿的人,不宜附庸風雅。孟浩然《臨洞庭上張丞相》詩有句雲“氣蒸雲夢澤,波撼嶽陽城”。下句從此起興,用來形容胸懷廣闊,不斤斤計較個人榮辱的品德,讚美士大夫的“清高”情懷。

上、下句形成鮮明對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