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一個場景著實令我激動不已,那種讓人心癢的幸福感包圍著我,久久揮之不去。人是很容易感動的,因為人是有感情的高級動物。其實生活中讓人感動的事情很多,這個場景不過是我列舉的一個小小的例子。如果你靜下心來,可以很容易就說出若幹個讓你感動的事情來。我也是如此,而且我沒有就此放手,而是做了一點點工作,把自己的感動用文字表達了出來,做了必要的延伸。
如果你被感動著,你是幸福的。
如果你能把令你感動的事情理性地訴諸文字,讓更多的人因讀了你的文字而感動,你的幸福就上了一個新的層次。
抓住讓你感動的事情,去咀嚼,去品味,去思索。那是生活賜予你的一筆寶貴財富。別太自私了,用文字把你感動的事情介紹給大家。既感動自己,又感動他人,多好啊!
我寫作,是為了我自己和我的朋友們;我寫作,是為了讓光陰的流逝使我安心。這句話不是我說的,是博爾赫斯說的。我喜歡這句話,並為之感動。因為喜歡和感動,我把它寫在這裏。感謝博爾赫斯。
挖掘記憶--為了使生活不再過於平淡單調,很多時候,我們常常習慣於把目光投向明天,期望著在即將來臨的歲月中找尋到讓我們為之心動的東西。與此同時,我們卻忽略了過去,忽略了那些我們自認為平淡單調的日子。其實,在每一個人的身後,都有一棵孤獨的矮樹生長著,不管你是否願意,是否喜歡,它都在默默無語中生長著。樹是孤獨的,而且很矮,它枝繁葉茂,結滿了果子。這些果子與個人的經曆有關,它們有大有小,有甜有澀。它們在一個個塵封的日子中無聲地搖動,成為矮樹須臾不可分離的組成部分。
“對生活,對我們周圍一切的詩意的理解,是童年時代給我們的最偉大的饋贈。如果一個人在悠長而嚴肅的歲月中,沒有失去這個饋贈,那就是詩人和作家。”前蘇聯作家康·巴烏斯托夫斯基在他的著名作品《金薔薇》中這樣評價童年的意義。美國作家海明威則闡述得更為直截了當:“不幸的童年的作家的搖籃。”
這裏有一個容易被人忽略的詞:“詩意”。對周圍一切的“詩意”的理解,早在我們還是個孩子的時候,就已經開始了。因此,挖掘記憶深處的詩意,不僅可以讓我們的日子變得不同尋常,而且可以使我們有更為深邃的思索。這種挖掘可以是理性的,也可以是隨意的,稍縱即逝的。作家韓少功說:“一縷炊煙的氣息,都可能蘇醒一個人的某些感覺。”這種感覺的蘇醒有個前提,就是它始終沉睡在記憶的深處。
事情就是這麼奇妙。一個雨天,我乘坐公交車,遇到了一個放學回家的小女孩,因為身無分文而引起司機夫婦的矛盾。這是這個雨天中一滴普通的雨水,卻飽含詩意。我將自己對這種詩意的理解變成了一篇小小說,《不買車票的小女孩》。小說發表後多次被轉載,還被製作成初中語文試卷中的題目。與好友的一次相逢,一個小小的事件,夫妻間的一次小小的衝突,一句玩笑,一隻小動物,一幅很久以前的風景畫,甚至一個眼神,一個動作,都可能與記憶這棵孤獨的矮樹上的某顆果子相碰撞,使一種感覺在碰撞中蘇醒,濺出詩意的火花。所以我說,世上的事情就是這麼奇妙。
品味大師--有幸成為寫作隊伍中的一員是生活賜給我們的一件幸事。當我們創作一篇又一篇小說時,是不是應該想到這樣幾個問題呢?我們能不能用有限的篇幅寫出太氣的小說來呢?我們有沒有對自己的作品要求得更加苛刻一些?我們會不會給後人留下精美絕倫的佳作?我們應該向大師們學習什麼?
向大師學習,學習大師的胸懷與氣度。心胸狹窄得連一隻兔子都裝不下的人,休想寫出大氣的作品來。胸懷寬廣方能容百川納大海,甚至裝得下整個世界,思維也就像陽光一樣可以燭照萬事萬物,下筆時字裏行間才能濺溢出超出文字範圍的容量。《老人與海》使美國作家海明威的名字光芒四射,但不要忘記他的小小說《橋畔的老人》,這篇隻有1500字的作品同樣十分大氣。還有前蘇聯作家麥裏漢的小小說《隧道》,它們堪稱傳世精品佳作。看看我們中國的毛澤東吧,“小小寰球,有幾個蒼蠅碰壁,嗡嗡叫。”在那個特殊的年代,在那個險惡的外部環境下,能寫出這樣的詩句,非大師不能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