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己堯的家鄉石正區,地處閩粵贛邊區的平遠縣,境內山巒起伏,溝塹縱橫。解放前,這裏交通不便,水患嚴重。山多田少,工業全無。不少鄉親背井離鄉,飄泊到南洋去謀生;有的忍受著天災人禍的威脅,掙紮在死亡線上。
1974年,闊別故土近30年之久的沈己堯按捺不住滿腔思念之情踏上了回鄉的路途,回到了生他養他的故鄉——石正的懷抱。這位離鄉時年僅二十出頭的青年才子再歸來時已年近半百。親眼看見農民已基本解決了吃飯問題,故鄉已初步改變了窮山惡水的舊貌。時光流逝,一晃又十年了,他感受最深的是在群山綿延的偏僻山區,公路平坦暢通,公共汽車來往於城郊各個區之間。故鄉精神麵貌煥然一新,讓他思緒萬千,心潮澎湃:中國的新時代就要到來了!
沈己堯的愛國之情可上溯到他的中學時代。1943年,年僅17歲的沈己堯就讀於梅州高中一年級。17歲的少年激揚文字,寫了《抗戰成功的論證及今後建國的方針——讀《中國之命運》後一文,在梅州市《中山日報》(1943年9月2日)刊出,真知力行的理論,有力論證了抗戰建國必然成功的信念,這是關注祖國命運情感的自然流露。
改革開放的政策,不僅給華夏大地增添了新的生機,新的活力,也為海外華人帶來新的感受,新的溫暖。沈教授迎著改革開放的春風,立誌為祖國的繁榮昌盛奉獻一片誠心。早在1983年,他敏銳的目光就投到了中國大陸的全麵改革、推動現代化等問題上,他讚成科教興國,促進科技發展,追趕第二次工業革命,普及電腦。他認為,世界已經進入了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第五代,即電子計算機自動化的時代,美、日在這方麵抓住了機遇,經濟發展迅猛。工業革命在發展,時代在前進,中國要發展,必須推行全麵改革,不斷以先進的科技去解放生產力,以促進輕濟的發展。他指出,由於曆史原因,如受外國侵略、國共內戰、十年文革等拖累,中國在生產、科研發展方麵事項上肩負著兩次工業革命的重任,中國要在未來的20年間趕上第二次工業革命。沈己堯極為支持中國的改革開放政策,認為中國被延誤已久的海洋時代正在到來。他用曆史的觀點批判了封建主義的海禁,他認可鄭和下西洋開辟航路,通商交流,傳播文化等是中國海洋時代的預習,可是由於種種曆史原因,如專製帝王的世界中心思想,自高自大,不求創新;小農經濟對人民的束縛;政府的海禁政策;科舉考試扼殺科研精神等,使鄭和航海中止之後後繼無人,以致中國的海洋時代被阻。史料詳實,論證有力,充分顯示出沈己堯深厚的曆史功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