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大勢所趨(1 / 1)

清朝政府無視曆史發展趨勢,采取單一口岸的貿易政策,對當時正在進行工業革命的英國資本主義是非常不利的。

英國資產階級早在17世紀中期,便從封建貴族手裏奪得了政權,並因此先後戰勝了葡萄牙、西班牙、荷蘭、法國等老牌資本主義國家,成為享譽一時的世界霸主。

1769年,英國人瓦特製造出了全世界第一台改良後的蒸汽機,使工業動力從自然資源的禁錮中全麵解放了出來,有效地提高了生產效率。隨著蒸汽機的問世與推廣,工業生產領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種決定性的改變被譽為“工業革命”。

蒸汽機首先運用於紡織行業,後來又逐漸擴大到機器製造、運輸、冶金、煤炭等許許多多的領域。19世紀40年代,英國資本主義完成了以大機器工業取代工場手工業的變革。據統計,從1788年到1830年,英國棉紡織品生產總量翻了3倍以上,生產成本和工業品的價格卻極大地降低了。很快,英國的工業產量達到了世界工業總產量的一半,成為世界上工業最發達的國家。在此種情況下,英國資本主義迫切需求擴大海外殖民地,以便開拓新的商品市場和原料采集地。地大物博、人口眾多的中國便成為英國殖民主義獵取的重點對象。

從1637年英國人威得爾率船隊來華算起,到19世紀上半葉的二百年之間,英國對中國的正當貿易始終處於對自身不利的地位。

那時候,英國輸入中國的主要貨物有呢絨、棉布等紡織品。由於中國是一個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社會,人們以家庭為單位,過著男耕女織的傳統生活,生產自己所需的一切生活必需品,穿的也是自己紡織的土布,並不歡迎華而不實的洋布。英國棉紡織品在中國長期滯銷,有時不得不賠本甩賣。僅僅18世紀的最後5年,年平均虧本金額便高達19萬銀兩。19世紀30年代,英國工業進一步飛速發展,其工業品生產量越來越大,機製紡織品的價格也不斷跌落,大量貨物輸入中國,卻總是無法打開中國的市場。除了紡織品以外,英國還運來了鉛、錫、銅等金屬製品,銷路也十分有限,年獲利不超過數千銀兩,有時甚至賠得血本無歸。據1820年統計,東印度公司在廣州銷售英國產品的淨虧損額,在此前的23年中總計達到了169萬英鎊。

中國商品出口與英國商品出口的情況卻截然相反,中國的茶葉、生絲、大黃等貨物在英國市場上異常暢銷,大獲成功。尤其是茶葉,特別受到了英國人的歡迎。到18世紀後葉,中國茶已經成為英國老百姓的生活必需品,進口量成倍地增長。

英國資產階級無法向中國輸入足夠數量的商品,便不得不用大量的現銀來彌補貿易中的逆差。18世紀早期,東印度公司來華商船所裝載的,絕大部分是白銀,商品不足其中的十分之一。唯利是圖的英國政府及商人,自然不甘心每年將大量的白銀運往中國。為了扭轉這種對自身不利的狀況,英國政府兩次譴使來華。

1793年,英國政府派遣馬夏爾尼以為清朝乾隆皇帝祝壽的名義出使中國。當馬夏爾尼在熱河行宮萬樹園正式拜見乾隆皇帝時,向乾隆提出了以下要求:1、派人來北京辦理商務,並在北京設立商館;2、在寧波、舟山、廣州、天津等地開展自由貿易;3、借用舟山附近的一個海島,作為留居商人的儲貨站;4、減免貨物稅率或減輕稅額;5、要求清政府允許西方傳教士在中國各省傳教;6、允許英國人長期居住在廣州等城市。結果,馬夏爾尼遭到了乾隆的嚴詞否決。

雖然馬夏爾尼的出使毫無收獲,但英國政府並未就此罷休,20年後再次譴使來到中國,這就是1816年阿美士德的出使。他的出使任務與馬夏爾尼一樣,企圖減輕中國政府對廣州貿易的製約,並爭取獲得清政府對英國商人進駐北京的許可,以進一步要求開放廣州以北的沿海港口城市。

1816年7月28日,阿美士德抵達天津,8月29日抵達北京,由於他拒絕以中國的三跪九叩大禮拜見嘉慶皇帝,當日便遭到了清政府勒令譴回。阿美士德的出使也以失敗告終。

隨著西方資本主義的瘋狂發展,以及對華貿易的強烈需要,殖民主義者的侵華願望一天比一天迫切。他們積極尋求一種既能為中國方麵接受,又能從中國賺到大錢的商品,這種商品終於在印度找到了,也就是後來臭名昭著的鴉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