鴉片又叫“阿片”,俗名大煙,又稱阿芙蓉,是用罌粟汁液熬製而成的,原產於印度和小亞細亞。公元8世紀,以藥材的名義從阿拉伯輸入中國。它有提神、止瀉、鎮痛、辟瘴等藥用價值,同時含有很多使人麻醉的毒素。人們吸食後容易上癮,不易戒除,“癮君子”一天不吸食便會感到全身癱軟,涕淚橫流,長此以往,就會精神萎靡,肌肉萎縮,逐漸喪失勞動能力,直到死亡。
最早向中國販賣鴉片的西方國家是葡萄牙和荷蘭。他們以澳門為據點,向中國內地輸入鴉片,每次輸入的數量一般不多。英國自18世紀20年代開始涉及這項商品貿易,並且後來居上,發展非常迅速。最開始,每年輸入中國的鴉片不超過200箱(每箱120斤)。18世紀中期,英國占領了印度鴉片主要產地孟加拉以後,每年向中國輸入的鴉片數量陡增到1000箱。
1773年,英屬東印度公司正式確定了鴉片貿易政策,並取得了鴉片專售權。1773年是英國對華鴉片貿易史上最關鍵的一年。那時,英國第一任印度總督曾經這樣描述他對鴉片貿易的態度:“鴉片不是生活必需品,而是一種有害的奢侈品,除了僅僅為對外貿易的目的外,它是不被允許的。明智的政府應該嚴格限製鴉片的國內消耗。”可見,英國一方麵覺得鴉片有害,並嚴格限製它在本國以內的消耗,另一方麵為了“對外貿易”,包括對華貿易,又積極鼓勵外銷。曆屆的英屬印度總督,在鴉片貿易的問題上,遵循的就是這個可恥的原則。
1897年,英屬東印度公司進一步取得了鴉片製造權。從此,從強迫印度農民種植罌粟,到加工製成鴉片並公開拍賣,均由東印度公司一手包攬壟斷。
鴉片貿易為英國資產階級帶來了可怕的暴利。1813年,印度上等鴉片“公班土”,每箱成本費用為237盧比,其拍賣價格卻高達2428盧比。在整個鴉片貿易過程中,東印度公司獲利最大,約得三分之二,其次為英屬印度政府。1828年至1830年,英屬印度政府從鴉片專賣中獲得的收入總額超過100萬英鎊。
非法的鴉片貿易使英國資產階級扭轉了對中國的貿易逆差。英國的“印度與中國協會”主席、下議院成員、資本家集團代表拉本德等人,在給外交大臣巴麥尊的信中興奮地說到,自1837年7月1日至1838年6月30日,廣州從英國進口的貨物中,僅鴉片一項就高達337萬英鎊,抵消當年全部中國對英出口額314萬英鎊還要多。英國資產階級孟買商會在《致大不列顛各地東印度與中國協會書》中,不遺餘力地頌揚鴉片貿易的好處說:“鴉片輸出對於商務是大有裨益的,能夠把那個人口最多、資源最豐富的大國的財富迅速吸收過來。用鴉片換來的白銀,則使英屬印度的大片土地上呈現出欣欣向榮的景象,使英國產品對印度的輸出不斷擴張,使海上航運與一般商務風靡一時,同時,還給英屬印度的國庫帶來了豐厚的收益,甚至一度超過了整個孟買全省的田賦總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