鴉片貿易中獲益最多的是那些商販。1817年,每箱鴉片在印度的拍賣價格為1785盧比,而在中國的實際售價則為2618盧比,二者差額多達833盧比。減去為數不多的運費及其他支出,剩餘部分均為鴉片商販的純收入。
自從1834年取消東印度公司的貿易壟斷權後,鴉片商販以“自由貿易”的名義更加肆無忌憚地走私鴉片。他們把鴉片從印度偷運到中國後,既無需納稅,又能套取中國煙販的現銀,坐收暴利。著名的鴉片販子查頓在一封私人信件中披露,在貿易順利的年份,鴉片的利潤可以達到每箱1000銀元。非法的鴉片貿易,使查頓從一個家徒四壁的窮光蛋迅速變成家資不下百萬英鎊的富豪。
鑒於鴉片大量輸入中國,中國社會遭到了嚴重的危害,清政府屢次頒發禁令。早在1729年,雍正皇帝就頒布了第一道禁煙詔令,規定對販賣鴉片者,“枷號一月,發近邊充軍”;對擅自開設煙館者“擬紋監候”。那時,中國每年的鴉片進口量不過200箱,煙毒之禍如同涓涓細流,若能強力杜絕,絕不至於潰決難治。然而,此次禁煙活動有一個巨大的漏洞,就是允許鴉片按藥材納稅輸入,並以公行的渠道公開售賣。乾隆期間,又發布了禁令,但沒有收到實效。1796年,嘉慶皇帝再頒禁令,停收鴉片稅,嚴禁鴉片進口。此後,清政府又三申五令,嚴格禁止鴉片的輸入、販賣、種植和吸食。鴉片貿易徹底成為非法行為。然而,麵向中國的鴉片出口,對於印度殖民地的利益實在是太大了,鴉片商販絕不會輕易放棄。他們不惜鋌而走險,用走私的辦法將鴉片輸入中國市場。鴉片商販賄賂了清政府的很多官員,將鴉片存儲在澳門,再用船運到黃浦暗自交易。
道光皇帝繼位後,再度頒發禁煙令,不準澳門與黃浦囤聚、銷售鴉片。英國煙販聞訊後,立馬在珠江口岸的伶仃洋建立了新的走私據點。那裏長期停泊著二十多艘大船,專門用於存放海外運來的鴉片,並有兵船在煙船周邊加以保護。他們還勾結廣州的地痞,以開店鋪為幌子,暗中售賣鴉片,這種黑店稱為“大窯口”。中國煙販到“大窯口”用現銀交易,並到煙船上提貨。在經濟利益的驅使下,鴉片通過中國內地的煙販偷運到全國各地的“小窯口”。中國很快形成了一張巨大的鴉片走私網,僅1839年的偷運量便激增到四萬多箱。在鴉片戰爭之前的40年裏,英國輸入中國的鴉片總計42.7萬箱,從中國掠走了大量的白銀。
鴉片走私給英國等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帶來了巨額暴利,給中國人民帶來了不可估量的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