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的牆壁蜥蜴和沙蜥蜴具有較扁的身體、長的四肢、長腳趾和很長的尾巴。它們身上覆蓋著很小的顆粒狀的鱗,身體下部是寬的腹板。它們頭部的盾形防護物大而顯眼。
大多數牆壁蜥蜴和沙蜥蜴在躲避獵捕者時都主要依靠速度。南非的灌木草原蜥蜴則利用擬態來保護自己,其幼體外表是黑色的且具有白色的標記,當麵臨危險時,它們模仿當地的一種能噴射毒液的甲蟲,把背彎成拱形,然後快步地從地麵上溜走。非洲的滑翔蜥蜴則使身體變平,結合稍微擴張的尾巴像降落傘一樣在樹枝間跳躍。許多居住在岩縫中的種類也能使身體變平。
小貼士
沙蜥有一個很明顯的特點,就是它的尾巴能夠向上卷曲,就像盤狀的蚊香那樣,一般能夠卷上兩圈,而且動作非常靈活自如。這種卷尾巴的習性,主要表現在雄性沙蜥的身上。
沙蜥一般生活在沙漠地帶。體型較小,長約12厘米,頭短,近似圓形。眼瞼發達,並有鱗片延伸形成的防塵簾。有些種類的鼻孔很窄,成一條裂隙。四肢的指、趾外側的一行鱗片延長,形成鋸齒狀的“纓脊”,可以減少與沙麵接觸的麵積,不但中午沙麵溫度很高時能減少受熱,而且在沙麵行走時也可減低阻力,並且能在沙土上挖洞,有的能挖深70~80厘米。遇到驚擾時,身體能迅速擺動,很快地埋人沙裏。爬行也很迅速,並能作短距離的跳躍。
沙蜥主要以昆蟲為食,也吃些植物,有種大耳沙蜥也吃其他爬行動物的卵。部分種類卵生,每年產卵數次,每次2~6枚;在高海拔地區的種類,如西藏沙蜥等卵胎生。
沙蜥蜴在非洲和亞洲的大部分沙漠地區很常見,大多數種類的趾都長有緣飾,以利於它們在鬆散的沙土上奔跑,但是有幾種則是真正的沙丘居住者。納米比沙漠的鏟鼻蜥蜴有長緣飾的腳趾和一個埋頭孔形的下顎,它們在沙丘上搜尋,然後再紮入沙丘裏以逃避獵捕者和地表44℃以上的高溫。當在沙丘表麵上活動時,這類蜥蜴通常抬起一隻前腿和相對的一隻後腿,與炙熱的沙土表麵減少接觸,並使涼爽的微風吹過它們身體和地表之間。
古城“恐龍”——塔裏木鬣蜥
盛夏期間,藍藍的天空中沒有一絲雲彩,強烈的日光曬得戈壁灘上異常幹燥炎熱,一陣陣熱風吹來,使人喘不過氣,地表溫度不低於56℃,燙得使人不敢落腳,天空中看不到一隻鳥,地麵上也看不到一隻獸。但是,就在這非常炎熱的地方,不時會有不怕高溫的小動物,在地麵跑來跑去。這就是蜥蜴,它們就是這裏的主人。
如果你有機會到塔克拉瑪幹大沙漠的古城堡去考察,也許有幸見到新疆的蜥蜴王,現代的“恐龍”——塔裏木鬣蜥。這座坐落在塔克拉瑪幹沙漠中絲綢之路的重要城鎮——米蘭古城,雖經千百年的風吹日曬,那高聳的古城堡,仍不失當年的雄偉姿態。進入城堡,透過斷壁殘垣的斜陽,更增添了古堡的陰森感,隻見一片沙地上,爬著幾隻奇醜無比、形象嚇人的怪物:它們全身披著灰褐色的角質鱗片,活像武士的盔甲,三角形頭上長有高低不等的幾對硬角,顯得更加威武,幾乎和身體一樣長的粗大尾巴拖拉在地上。長著長爪的四肢支撐著身軀,有的不時張開大口,吐著紅色的舌信,一對明亮的小眼睛一眨一眨,與化石中的恐龍極為相似。其中最大的長達40~50厘米,重1千克以上。它們看到人來了之後,就會落荒而逃,直竄入城垣斷壁的裂縫中。
“恐龍”在外語中即指“恐怖的蜥蜴”。數億年前,地球還是恐龍的天下,新疆也不例外。在烏爾禾挖出的準噶爾翼龍,早已馳名中外,在奇台也發現了肯氏獸“九龍壁”化石及長達30米的準噶爾恐龍化石等,都是曆史的見證。隨著地質曆史的變遷,這些“恐怖的蜥蜴”早已從地球上消失,至今隻剩下它們同族後代的小兄弟還殘存於世。
小貼士
鬣蜥和所有的爬蟲類一樣,是變溫動物,體溫隨氣溫而變化。但它有一種特殊本領,即在氣溫較低時能充分吸收太陽熱,從體表向體內擴散,而使體溫提高許多度,與向外散熱的哺乳動物恰恰相反。因此,它隻需要哺乳類和鳥類1/3~1/5的熱量,就能維持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