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沙漠中的昆蟲與爬行動物(3)(3 / 3)

大壁虎的體色多種多樣,基色就有黑色、黑褐色、灰褐色、深灰色、灰藍色、繡灰色、青黑色、青藍色等,它的頭部、背部一般都有黑色、褐色、深灰色、藍褐色、青灰色等顏色的橫條紋,身體上則散布有6~7行橫行排列的白色、灰白色或灰色的斑點,還有磚紅色、紫灰色或棕灰色,密布橘黃色及藍灰色小圓斑點,以及不規則的寬橫斑。

小貼士

壁虎的其他生理特征與蜥蜴類似,但是有一點不同,壁虎的兩耳之間什麼都沒有。我們可以從壁虎的一隻耳眼看進去,直接通過另一隻耳眼看到外麵。壁虎的中樞神經係統位於脊髓中。

大壁虎通常在3~11月份活動頻繁,其他時間一般在岩石縫隙的深處冬眠。

行蹤詭異——蛇

蛇與蜥蜴有諸多相似之處,因此蛇與蜥蜴被歸入了有鱗目。從一般的分類學上講,也很難把它們分開。蛇與蜥蜴最明顯的區別在於蛇沒有肢部。無腿的種類在蜥蜴的幾科中也獨立進化了出來,如玻璃蜥蜴(蛇蜥科)和石龍子(石龍子科),但這通常是為了適應其穴居或半穴居生活方式。事實上,蛇並非起源於這些科,它們應該源自某個蜥蜴家族已滅絕的分支,但它們與某些較高級的蜥蜴科關係非常密切,尤其是巨蜥。

蛇棲息在除南極以外的所有大陸,像大多數爬行動物一樣,它們在溫暖的地方數量眾多,尤其是熱帶,但是在小島上卻不像蜥蜴那麼強大。各科蛇的分布狀況(有的廣泛,有的很有限)是由蛇出現期間最初大陸漂移和重組造成的,所以一些古老的科分布廣泛,特別是在南半球,而那些後來新出現的科則很少有機會越過它們所在的大陸海岸線而到達其他地方。有些種類以前廣泛分布,但是由於局部滅絕以及山脈和大河的阻隔而被分割。

那些積極的獵捕蛇類通常會將它們的頭擠進縫隙或岩縫中,以及鑽進密密的植物叢中驚嚇獵物,然後追捕。這些蛇身體細長,頭很窄,尾巴長,眼睛較大——它們靠視覺捕獵。這類蛇包括束帶蛇、鞭蛇、非洲沙地蛇等。

蛇的體型也是各不相同的,挖掘類蛇的身體幾乎是完美的圓柱形,或許其他各種蛇的體型都緣於此。地麵爬行的蛇類,例如大蝰蛇,通常身體頂部到底部是扁平的,以提供與地麵足夠的接觸麵積,宛如高性能轎車的輪胎。而攀援類蛇通常是側扁平的,以使它們在跨越開放空間時,能使身體像橫梁一樣保持硬直。

不論大小和分布狀況如何,所有蛇的骨架都是高度變化的,有大量的脊椎骨——有的達500塊之多。這些骨疏鬆地連接著,彼此能轉動,能使蛇在各個方向上彎曲。它們也會避免扭動過於頻繁而給脊髓造成損傷。它們身體和頸部的每一塊脊椎骨都有一對肋骨連接著,這在它們的運動中很重要。盡管它們沒有可見的四肢,但有一些種類仍保留了後肢帶,甚至有的還有小的殘存肢部,這些就是原始種類的蛇的“刺”或爪子,例如巨蟒——在雄性中體現得更明顯。絕大多數蛇的顱骨很柔韌,大多數骨在大小和數量上都呈減少的趨勢,相互之間隻是由關節鬆散地連接著,這就使蛇的嘴能張得很大,以吞下直徑是其頭部幾倍大小的獵物。盲蛇的顱骨較硬實,它以小的身體柔軟的無脊椎動物為食。

蛇的牙齒非常尖利,並向內彎曲。這些牙齒已經進化為用於抓緊和咬住獵物,而不是咀嚼。盡管一些最原始種類隻有稀少的牙齒,但大多數種類的蛇都有大量的沿上下顎緣排列的牙齒,並且還有兩排額外的牙齒(顎骨牙和翼狀牙)長在嘴的內上壁。一些科的成員部分牙齒變為注射毒液之用,有的則變化為處理特定食物的其他形式。

小貼士

蛇是不會主動對人進攻的,除非你讓它感到不安。當人們行走在山路上,“打草驚蛇”在此用得很恰當。你手執一根木棍,有彈性的木棍子最好。邊走邊往草叢中劃劃打打,如果草叢有蛇,它就會受驚逃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