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乒壇“冷麵殺手”--張怡寧(1 / 3)

不愛安靜的小女孩

張怡寧小時原本叫“張寧”,進入幼兒園後,她媽媽發現幼兒園裏叫張寧的還有兩個小朋友,於是媽媽就在她的名字中間加個“怡”字,希望女兒永遠快樂。

`幼年時的張怡寧調皮搗蛋是出了名的。張怡寧4歲的時候,正趕上電視裏放日本的連續劇《排球女將》,希望女兒長個兒的媽媽就在家裏掛了個氣球讓寧寧苦練“晴空霹靂”,而寧寧也覺得蹦蹦跳跳挺好玩的。那時的寧寧像個男孩,根本不喜歡洋娃娃,她最喜歡的玩具就是寶劍,整天耍來耍去的,跟男孩子鬧成一片。見女兒如此好動,張媽媽就帶她報了不少業餘興趣培訓班。一開始學的是舞蹈,可寧寧對這並不感興趣,總是瞎跳,幾乎每次下課後都要被數落,沒多久便退了班,接著是武術,可老師說她個子太小,年齡也不夠;遊泳課也沒上多久便宣告結束。“早知這樣,當初幹脆叫‘張怡’,你說她哪裏有個寧靜樣啊!”張媽媽開玩笑說。

最終,這個淘氣的小女孩還是在舅舅的引導下被徹底“製服”了。作為業餘乒乓球愛好者的舅舅見寧寧成天活蹦亂跳的,便提議讓寧寧參加乒乓球訓練班。張怡寧的媽媽強調,“最不容易的就是舅舅,為了寧寧打球,犧牲了無數個節假日。周末教練休息,舅舅就當她的陪練,那時離家遠,中午就在球案子上鋪個單子,讓寧寧在那裏休息一下。從小到大,隻要是寧寧的比賽,舅舅每一場都要看,在北京的比賽場場都到現場去看。”

張怡寧真是喜歡上了打乒乓球,從學校回來便躲在自己的屋裏在床上練發球,並經常對著家裏的穿衣鏡練習教練講過的動作姿勢。而張怡寧的父母看在眼裏喜在心頭。剛開始練球時,媽媽也隻是想讓女兒鍛煉一下身體,但練習了一段時間,做事一向嚴謹、有計劃的張媽媽考慮得就多了起來:人都要有一技之長,這也關係到以後就業。看著女兒練得還有模有樣,她就想讓女兒在這條路上堅定地走下去,“既然走了,就要走好”。

張怡寧在北京東城體校練乒乓球時,她家還住在城南的陶然亭公園附近,交通工具也沒現在方便,為了練球,張怡寧和家人每天跨越三個區,風裏來雨裏去,堅持了四年。在寧寧堅持訓練的同時,媽媽也盡量不讓練球耽擱了女兒的學習。同時,孩子的品質也不能忽視。“每星期六我都會讓她複習一周的課程,再把下周的課程預習一遍。直到現在,我跟寧寧說得最多的四個字就是‘溫故知新’。”在張怡寧的乒乓路上,用媽媽的話講,自己就是一名“總舵手”。時時刻刻要給女兒把好方向。

就是在媽媽製定的成長地圖的指引下,9歲那年,張怡寧進了北京什刹海體校,3年後進入北京隊。張怡寧的球打得很有靈氣,她是兩麵弧圈結合快攻打法,比較穩定,很少失誤。這些特點使張怡寧在眾多的練球孩子中脫穎而出,1996年初她被選上國青隊,從此走上了乒壇殺手之路。

奧運第一百枚金牌的誕生

從沒見過張怡寧如此燦爛,從沒見過陸元盛如此激動,從沒見過加拉特斯體育館如此沸騰。

奧運會乒乓球女子單打決賽的記分牌還在閃爍,張怡寧已經握拳向天。

4∶0!無可爭議的完勝!甚至朝鮮對手金香美的臉上,都看不到一絲遺憾。

對於中國體育代表團,這是夏季奧運會上的第一百枚金牌;對於中國乒乓球隊,這是風雨兼程的雅典奪金路上承上啟下的關鍵一金;對於年輕的張怡寧,這是重大比賽中的第一次登頂,是實現“大滿貫”目標的最重要一步,是真正走出“王楠時代”光環的標誌;而對於世界女子乒壇,這是一個新時代的開始。

從2001年九運會到2003年世乒賽,其間已是世界排名第一的張怡寧卻一再與女單冠軍擦肩而過。兩次,她都在決賽中碰到王楠,兩次,她都搶分在先,兩次,又都在最後關頭被王楠翻盤。

四個月前,這個一向豁達的小姑娘略存著點私心地說:“如果這次在奧運會上再出現這樣的情況,我不會再錯過奪金的機會,因為現在的我不是以前的我了。”

現在的張怡寧更自信了。

她還是會不斷地強調:“不管輸贏,王楠都是強者,因為有她,我才能那麼堅定,那麼有力。”

但她已不再否認自己是國乒女隊新的領軍人物:“當領軍人物非常不易,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我會非常嚴格地要求自己,挑起這個重任,真正扮演好這個角色。”

注視此刻的張怡寧,掛著笑的臉還是一如既往地淡定,堅定的眼神卻早已鋒芒畢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