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體宵文化的發生與形成(1 / 3)

體育文化從根本上講,是由創造它的人所賦予的,體育文化創造物是人的對象化,是人的思想感情的物化。但是,人類體育文化的創造,既要受到客觀條件的限製,還要受到體育文化環境的巨大影響。前人創造的體育文化成果,既為後人進行新的體育文化創造提供了條件和基礎,同時也設定了限製的框架,這樣以來,後人隻能在前人的基礎上進行新的體育文化創造,前人創造的某些體育文化特質也就成了新的體育文化因子的“母體”。由此看來,要想對體育文化的發生與形成作出準確的認識和解釋,就必須理清什麼是體育,它的構成成分,它的孕育創生曆程,它的“血統”和“世係”。

(一)什麼是體育

體育是具有實踐能動性的人類改造了客觀世界的產物。人對客觀世界的健身強體意識,是在人類改造世界的漫長曆史中,隨著人的本質的對象化和自然的人化而產生和發展起來的。因此,體育既是一種按照人的目的、意誌、理論去占有、改造世界的創造性的活動,同時又是一種合乎規律性的活動。

體育這一詞語出現比較晚(約19世紀末)。在古代,我國是使用“養生”、“導引”、“角抵”、“百戲”、“武術”等名詞。1894年,德國和瑞典的體操開始傳人我國,當時就采用“體操”這個術語來表示廣義體育的含義。據史料記載,清朝政府批準執行的《奏定學堂章程》明文規定各級各類學校要開設體操科(體育課)。直到19CM年時,基督教天津青年會幹事饒伯森在京、津各校宣傳“西洋體育”時,才開始出現“體育”一詞。直至1923年,在北洋政府新學製課程標準起草委員會公布的《中小學課程綱要草案》這一官方文件中,才正式把“體操科”改為“體育課”。繼後,“體育”一詞逐漸取代了“體操”一詞,而被廣泛的使用。

體育這一詞語在含義上也有一個演化過程。它起初是指身體的教育,是作為學校的一門課程,即作為教育的一部分出現的。隨著人類社會的文明進步,作為體育手段的各種競技項目得以發展,並在內容、組織、製度等方麵形成了獨立的競技體係;隨著人類對健康與長壽的追求,作為身體鍛煉、身體娛樂及修身養性的各種活動相繼活躍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之中,並形成了一種終身體育的思想和行為。

競技運動源出於拉丁語disport,本來的含義是“離開工作”。使人通過一些輕鬆愉快的身體活動,轉移自己的注意力,“使自己高興”。因此,在美國、英國、德國、蘇聯等國的百科全書和H本的《體育大辭典》中,都還保留著這樣的解釋:Sport是遊戲、娛樂活動,是社會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和觀賞活動及各種民間遊戲、娛樂、競技、健身、養性的文化共同吸取了各種表演技藝的特點,並通過不斷提煉、砥礪、聚合,改變了它初始的性質,最終熔鑄成別具一格的體育形態。

身體鍛煉和身體娛樂既是廣義體育的組成部分,同時又都與文化、娛樂、教育有聯係。它是與增強人類的體質健康、發展身心素質,以及豐富文化生活、提高生命品質有關的身體活動。這呰活動以醫療康複、保健、健身、延年益壽為目的,或以消遣娛樂、休閑、社交為目的。

以上所述的體育教育、競技運動、身體鍛煉和身體娛樂,它們之間既有區別又有聯係,互相交叉,互相滲透,共同構成了廣義體育的整體。

總之,體育的概念問題是當前體育界共同關注的一個學術問題,也是亟待解決的研究課題之一。而我國目前主要采用《中國大百科全書體育卷》的觀點,即總名稱采用體育(廣義的,亦稱體育運動),第二位代表教育的組成部分的身心教育,稱狹義的體育。當然,根據邏輯學的要求,體育(廣義的)這一概念的外延不僅包含一個狹義的體育教育,它還包含了競技運動、身體鍛煉與身體娛樂,同時也與文化、娛樂、醫學、教育、行為等有聯係。

(二)體育的演進曆史

中華5000年的悠久曆史,創造了燦爛的文化,體育便是這文化寶庫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體育是一種社會現象,是人類有目的有意識的社會活動。

體育的發生與形成經曆了一個漫長的、多元的演進渠道,它是出自人類社會生活的兩種需要,其一是社會生產活動的需要,其二是生理、心理活動的需要。探索體育產生的動因,首先應當從研究人的需要入手,既看到人的社會性,又看到人的生物性;既承認社會環境是社會活動產生的決定性因素,又承認作為人的社會活動的產生還有其內部原因。總之,從需要理論出發,分析體育產生的動因,就會感到體育不僅是勞動和生活的需要,而更有適應環境的需要,對付同類襲擾的防衛需要,同疾病鬥爭的生存需要,表達和抒發內心各種感情的需要。這些需要歸納起來,就是需要一個健康身體,需要進行強健自身和提高生活質量的活動,由此也就構成了體育產生的動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