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體宵文化的發生與形成(2 / 3)

體育產生的社會根源除了與原始人類的社會活動,如勞動、教育、軍事、祭禮、醫亊、養生等有一定的聯係之外,還與民間的遊戲與競技活動有密切的血緣關係,它們共同進化和發展,宛如同一胎的兄弟,在原始人類社會的母體中共同孕育萌生。

我國早在舊石器時代的原始狩獵活動中,就出現了競技活動的溢觴。古代的競技是指在民間舉行的各種形式的賽力、賽技巧和賽技藝的活動。“競”是比賽角逐的意思;“技”則指技能、技藝或技巧。賽力競技,即以比賽力量為主要內容的競技活動,主要有舉重(翹關)、角抵(摔跤、相撲)、拔河、推杆、競渡等;賽技巧競技,即以比賽技巧為主要內容的競技活動,主要有馬球、蹴鞠、擊壤、打秋千、頂甕競走、跳牛、踢毽子、射柳、射草狗、叼羊、賽馬、賽胳駝等;賽技藝競技,即以比賽技藝為主要內容的競技活動,主要有圍棋、象棋、彈棋等。上述這些內容,包括原型和派生的新項目,構成門類龐雜、自成風格的中國古代體育體係。它可以使人們得到高尚健康趣味的精神享受,有益於人們的身心健康,而且還能激發人們的各種才能,使人們的觀察力、想像力、創造力得到鍛煉,啟迪人們的智慧。

民間的競技與民間的遊戲,它們均是民俗文化的組成部分。

它們之間相互影響、相互傳承變異,進而成為民間競技活動。但是,民間競技活動與現代競技體育還有著較大的差別:傳統的民間競技活動是玩耍和競賽的結合體,它的競賽過程以娛樂玩耍為主。而競技體育則是在執行專門的法規和競技規則的過程中,以更快、更高、更強為宗旨,進行嚴肅認真的比賽。

體育具有自身發展的特殊軌跡,同時又是了解各個曆史時代的社會精神麵貌的窗口。體育小則關係到一個人的身心健康,大則涉及了解一個民族。了解研究中國體育文化的發展史,無疑是宏揚中華民族悠久燦爛文化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同時對提髙現代和未來的中國體育水平也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自舊石器時代就有用石球進行投擲狩獵等活動。距今約10萬年前的丁村文化遺址中(1953年在山西襄汾縣丁村挖掘出土)出現了石球;1976年又從山西省陽高縣許家窯村的文基化遺址中,發掘出了1500個石球,這些石球最重的為2000克,最輕的為90克。繼而又從四川、安徽等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址中,出土了陶球。另外,在我國古代文獻中也記載了許多上古時代的競技活動。《帝王世紀》載:帝堯時,天下太平,民間常舉行一種叫作“擊壤”的活動;《述異誌》載:“蚩尤氏耳鬂如劍戟,頭有角,與軒轅鬥,以角抵人,人不能向。”到了夏、商、周、春秋時代,曆時1600年的奴隸社會中,由於奴隸主階級統治的需要和頻繁的戰爭,刺激了軍事武藝的發展和對軍隊士兵身體訓練的重視。因此,一些與軍事有關的體育項目如射、禦、角力、拳搏、奔跑、跳躍、劍術以及其他武藝十分盛行。當時還出現了學校教育,並以禮、樂、射、禦、書、數為主要內容,還主張學生進行郊遊、登山、打獵、遊水等體育活動。尤其是在春秋時期出現了許多思想家、政治家和軍事家,他們的哲學思想、軍事思想、教育理論和體育實踐,對這一時期的體育活動都有很大的推動作用。如老子的養生觀和樸素的辯證法思想,以及“去甚”、節製嗜欲的主張等。孫武的不朽之作《孫子兵法》,其中就有許多有關身體素質訓練的內容。再如孔子的六藝教育等。

奴隸製崩潰後,又開始進人持續了長達2000餘年的封建社會。封建製的建立,對社會的發展起著積極的作用。當時各國在變法中都非常注重尚武之風,提倡結合軍事訓練開展體育活動。諸子百家也崇尚武藝,如墨子提倡把射、禦列為選拔賢士的標準,荀子提倡募勇武之士,韓非子則主張“習禮不如講武”等等。另外,《史記蘇秦列傳》記載:“臨菌甚富而實,其民無不吹竽鼓瑟,彈琴擊築,鬥雞走狗,六博蹋鞠者。”充分說明當時民間體育娛樂活動的豐富多彩,同時也反映了當時民間已有了足球運動。《西洋體育史》記載:“早在耶穌誕生前,中國便有了足球。”由於經濟文化的發展,促使漢代體育在先秦體育的基礎上,獲得了較大的發展。尤其突出的是在“養生觀”方麵,出現了唯物主義的“壽命論”與唯心主義的“天命論”之爭,“無神論”與神學迷信之爭。因此,在漢代以健身為主要目的的醫療體育如導引養生、五禽戲等也都出現了。另外,漢代宮廷和民間的娛樂性體育活動發展較快,其中有相撲、摔跤、爬繩、爬竿、柔術、頂竿、秋千、舞龍、耍腳等活動。有的活動在後世發展成為競技體育項目,有的至今仍是人們的傳統娛樂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