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體宵文化的發生與形成(3 / 3)

兩晉、南北朝時代,出現了戰亂、分裂的動蕩局麵,放蕩見[美]哈利史密取著《西洋體育史》第17頁,1971年版參閱西漢張衡著《西京賦》。

風流,及時行樂,是士大夫階層的普遍風尚,加之佛教、道教和玄學的影響,不重視身體運動,迷信靈丹仙藥,企望長生不死,幻想成仙得道。而那些曾風靡數百年的蹴鞠和角抵等逐漸被淘汰,卻提倡歌舞、百戲、投壺、奕棋、導引等活動,並形成了一種社會心理。在這種社會心理的驅動下,娛樂和養生術反而有了一定的發展,從而把體育文化的重要組成要素推上了新水平。

隋、唐、五代時期,隨著生產技術水平的提髙和社會的變革,體育運動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僅球類運動就有馬球、蹴鞠(足球)、步打球(曲棍球)、十五柱球(保齡球)、捶丸(高爾夫球)、蹋球、拋球等。這期間武舞、武術、舉重、射箭、馬術、相撲、氣功、體操、技巧、遊泳、競走、投擲、健美、拔河、秋千、競渡、滑冰、登山、棋弈等,不論是訓練方法還是技術水平,都有了較大的提高,並湧現了不少技藝超群的藝人,其水準足以承擔體育競賽之需要。另外,醫學、養生術的發展、完善並創立了養生、導引、按摩的理論,對當時以及後世的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五代之後,到了宋、元、明、清時期,尤其是宋代為封建社會的轉折時期,由於都市經濟的發達,理學的形成,天命論的影響,當時甚至把有益於身心健康的體育運動與惡棍賭博、紈絝籠養等相提並論,認為都是“不可為”的“無益之事”。

並定“學規”,提倡不要運動,要“靜”坐;不要體育,要“讀書”。學生“半日靜坐,半日讀書,無異於半日嫋和尚,半日當漢儒”。當時的文人喜歡導引養生,又善於總結前人經參閱唐崔令欽著《教坊記》。

參閱唐孫思邈著《千金要方》和《千金翼》。

參閱朱程著《朱子語類評》驗,並著書立說傳之後代,對發展我國傳統的養生術貢獻較大,而對激烈的體育運動不感興趣。於是體育活動競技能力的成分逐漸減少,傳統武藝更加娛樂化。

元朝統一了中國,結束了長期分裂的局麵。當時的騎射、角抵、馬球、狩獵、貴由赤(蒙語“快行者”的音譯)等體育運動得以發展,並采用武舉製度,形成了頗有民族特色的體育運動。

明清時期的體育,在農民起義和抗禦外患等社會因素影響下,出現了武術廣泛普及與提高的盛況。具體表現是:武術與軍事分離,形成了完整的武術體係,湧現了眾多擅長武藝的技擊家,創造了少林派武藝。另外,諸如蹴鞠、馬球、捶丸、掌旋球、導引、冰嬉、狩獵、摔跤、棋弈等也得到了一定的發展,並與近代體育項目相融合,逐步形成現代競技體育運動。

總之,在漫長的中國封建社會中,等級森嚴,尊卑分明不可能出現以規則統一、公平競爭、推崇個性、以民為尊為精髄的現代體育雛形。古代體育從一開始就被用作訓練士兵體能一的軍事目的,幾乎沒有真正意義上的競技體育,隻有遊戲、雜耍、養生術、風箏、秋千、龍舟、水嬉、冰嬉、射箭、博弈等季節性、地域性極強的民俗體育。即使漢唐時所盛行的蹴鞠、馬球、角抵等對抗性較強的比賽項目,也由於受傳統觀念的影響。逐步形成了一種逆體育內涵的發展趨向,在宋、元、明、淸各朝中有增無減。幾千年來,中國社會始終沒有出現浸泡著“公平”和“競爭”這一核心思想的體育觀。直至20世紀中葉,中國體育才真正懂得了“更快、更高、更強”的涵義,從而得到了曆史性的騰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