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者的回答讓我們幾個人都是目瞪口呆,真三昧真火隻有在神話傳說中才會見到,我們從沒想過在這現實的生活當中會真的存在。不管怎麼說,也不管我們是否相信它是真的,但是事實就是事實,我們眼前的女鬼就這樣被鏟除、降服了。
更加詭異的是,我們剛想去查看那倒在地上的紙人,它卻一下子自燃了起來。本來一團白花花的紙紮人,一下子就燃起了一團帶著幽幽藍光的火焰。頃刻間,就化為了一灘灰燼。
這一切,就在眨眼之間就發生了。那速度之迅速,根本容不得我們細細查看。我突然想起這紙人的詭異之處頗有蹊蹺,很有可能就是傳說中的紙紮人。隻是,這紙紮被借屍還魂了而已。而且,是在有人闖入的情況下,它才會複活。
紙紮,在民間有很多不同的稱謂,如“紙人”、“糊紙”、“紮作”、“紮紙”、“紮紙庫”、“彩糊”等。
廣義的紙紮包括彩門、靈棚、戲台、店鋪門麵裝潢、匾額及紮作人物、紙馬、戲文、舞具、風箏、燈彩等。狹義的紙紮,指的是喪俗紙紮。主要指用於祭祀及喪俗活動中,所紮製的紙人紙馬、搖錢樹、金山銀山、牌坊、門樓、宅院、家禽等焚燒的紙品。
而在我的家鄉,也會有這種習俗。在我的記憶當中,後者的性質比較多。一般都是家裏死了人,辦喪事的時候見到。有花轎、小紙人(仆人)、金錢什麼的,但都是一些古代庭院的風格。但是,到了現在這個時代,紙紮師傅也隨著社會的發展而更新換代。紙紮的品種也逐漸的增多,有什麼樓房、別墅、轎車什麼的。
其實這些紙紮的用途隻有一個:就是燒祭給死去的人。用我們當地的說法是,讓死者在陰間能夠過得更舒服一些。在中國的民俗當中,這樣的祭祀行為非常的普遍。因為,很多老百姓都相信,人死後後到另一個世界——陰曹地府。
在那裏,他們同樣要生活。而且,同樣離不開這些生活用品和交通工具。甚至,有人認為,那是和我們的世界是一樣的,隻是空間世界的不同而已。
我那時候年紀小,不知道害怕。就覺得大人們做這些花花綠綠的紙紮挺有意思,可是到後來,就不這麼想了。隨著見識和知識的增長,每當看見喪禮結束後,死者家人在焚燒這些紙紮的時候,都覺得有些瘮的慌。
紙,是指紙冥器。舊時迷信,以為人死後進入冥國 ,隨葬器物供死者在間使用,於是有冥(明) 器。
冥器,起初是生活日用品。自宋代起,紙冥器逐漸流行。人們用竹篾、蘆葦、高粱秸紮成各種家具器皿人物,糊以色紙、飾以剪紙,為死者焚燒。顏色有單色的、襯色的、結合塗繪的,的廣東佛山的“銅襯料”、“銅寫料”等,頗為富麗。
正是因為如此,紙紮才發展壯大起來的。
紙紮,起源於古代民間宗教祀祭活動。後來,逐漸也成為慶祝節日的一種裝飾藝術。
明清時,遍及城鄉。每逢節日或喜慶之際,民間藝人則充分施展其技藝,紮製成高意詼諧的“老鼠攀葡萄燈”;喜得貴子的“麒麟燈”;望子健康的“鴨(壓)子燈”;祝賀新婚的“鴛鴦燈”;祈求豐收的“金魚燈”,以及名種花草、鳥獸等。
這些色澤豔麗、造型拙樸、寓意明快的各類紙紮品,均取竹、木、線、紙為主要材料。以竹、木為骨架,以線團縛部位,糊彩紙以裝飾。為喜慶歡快的活動頻添幾份色彩,也就是現在所謂的“花燈節”。
同時,紙紮也為哀喪、祀祭場麵蒙上一層神秘的麵紗。
中國的紙紮藝術最初起源於喪俗,它是將紮製、貼糊、剪紙、泥塑、彩繪等技藝融為一體的民間藝術。
紙紮在民間又稱糊紙、紮紙等,它是為滿足民眾祭祀信仰心理,及精神需要的一種特殊的藝術形式。
紙紮的種類不外乎以下四類:一是神像,如入葬時焚於陵墓前的大件紮製品;二是人像,包括童男童女、戲曲人物、侍者等;三是建築,如靈房、門樓、牌坊、車轎等;四是明器、包括飲食器皿、供品和吉祥用品以及瑞獸類。諸種紙紮作品取材巧妙,工藝精湛。
為何江蘇常州人習慣稱迎春橋為“行春橋”呢?
相傳古時每逢立春節日,地主官員全副頂戴儀仗列隊,扛抬祭品及事前用五色紙由盲人紮糊成的春牛(紙分紅、黃、青、白、黑,由盲人隨意將色紙拚糊後,看牛身上的紙色,預測當年的年成豐欠。如紅多主火災,黃多兆豐年,青主風、白主水、黑為疫雲雲)和旁立紙紮的手持鞭子的芒,一起列入隊伍、鳴鑼開道。經過此橋到孔廟祭天,舉行迎春儀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