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華民族從多元走向一體的軌跡速寫
中華民族從多元走向一體是一個總的係統過程,一個相對完整的過程。這個過程從史前時代算起,曆經多元的舊石器和新石器時代、夏商周及春秋戰國時代、秦漢時代、魏晉南北朝時代、隋唐時代、宋元時代、明清時代、民國時代,一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華民族才在國歌聲中誕生。若從夏王朝建立算起,中華民族從起源到最後形成整整經曆了上下五千年漫長的曆史過程。可見中華民族從多元走向一體的過程是一個內函極為豐富、極為深厚、極為廣闊的學術寶庫,非一日之功可以成就的,在此,僅對中華民族的形成從多元走向一體的軌跡
作一個速寫式的勾勒。
在中華民族形成從多元走向一體的總過程中可以細分為七個具體過程:
1、中華民族的史前記憶:神話、考古遺跡與起源
在中華民族走向複興的新紀元,中華民族從哪裏來?何時來?越來越成為人們普遍關注的一個神秘而又有趣的問題,甚至是科學尖端的前沿問題。
現代分子人類學家用基因分析的方法說中國人是在4萬5千年前從非洲走來,有的考古學家則認為中國人是土生土長的,以雙溝醉猿為證,這當然關係到中華民族的起源。那麼,在中國人的曆史記憶中,中華民族從哪裏來?何時來呢?
在中華民族的史前記憶中,神話是最富於神秘感和浪漫色彩的記憶,什麼盤古開天、女媧造人、壯族始祖布洛陀、瑤族始祖密洛陀、傈僳族天神木布帕、哈薩克族始祖迦薩甘、拉祜族創世神紮努紮別、苗族神母伽價公主,洪水兄妹故事、人文初祖黃帝,農業之神炎帝,佘族雷豹奪火、彝族尼支呷洛造萬物等神話故事,為人們展現了一幅又一幅豐富多彩的中華民族創世、造人、造物的神話記憶。
在中華民族的史前記憶中,考古遺跡是最富於實證意義的鐵的記憶,什麼雙溝醉猿、元謀人、藍田人、山上人、北京人、鍾山人、山頂洞人、下草灣人等原始族群,以一個又一個考古足跡向人們訴說了中華始祖的來龍去脈。而從裴李崗文化、仰韶文化、半坡文化、河姆渡文化、龍山文化、大汶口文化,以一件又一件的考古文物,向人們凸顯了中華文化之源。
在中華民族的史前記憶中,曆史文獻就是最有魅力的文本記憶,什麼三皇五帝、黃帝、炎帝、蚩尤、堯、舜、禹、三苗、獫狁、鬼方、戎、狄……等記載,以一個又一個活的曆史人物,向人們描述了中華民族的多元起源。
2、中華民族形成的起點:夏、商、周的相繼崛起
茫茫中華大地,浩浩黃河、長江、黑龍江、遼河和珠江,是誰最先揭開中華民族形成開端的序幕?人們在了解了中華民族根的記憶之後,必然會把關注的目光轉向中華民族形成起點的問題上來。
中華民族多元的起源,經過民族“磨房”的長期磨合,無論是炎黃,還是東夷;也無論是百越,還是苗蠻,以及戎狄,在曆史長期的互動中,終於在公元前2070年整合出了一個夏族,建立了中國曆史上的第一個王朝——夏,從而揭開了中華民族形成開端的序幕。
從公元前2070年到公元前1600年,夏族所建的夏王朝曆時470年,活動在西起今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沿黃河東至河南、河北、山東三省結合部,南接湖北,北入河北的黃河中遊河洛流域的黃土地帶。河南龍山文化晚期與二裏頭文化遺址的分布,與夏族活動的中心地帶大致相符。在夏王朝時代,定“九州”;安“雅言”;“以銅為兵”、“農率均田”,發展灌溉耜耕農業,製“夏小正”農曆。在文化上“夏道遵命,事鬼敬神而遠之”,崇拜祖先,信奉“死生由命,富貴在天”,民風純樸、厚淳,從而煉就了中華民族文化內核的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