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形成的起點開端是世界民族發展史上的一部大戲,當商滅夏,新崛起的商族建立了中國曆史上的第二個王朝——商,繼而演出了中華民族形成開端的第二幕。
從公元前1600年到公元前1046年,商族所建的商王朝曆時554年,活動在包括今河南、山東、河北、山西、陝西、安徽、遼寧,以及湖北、湖南、浙江、江西、四川、內蒙古的一部分。在商王朝時代,劃“五方”;行“甲骨文”;用牛拉犁,欄養和放牧結合,發展灌溉農業和“六畜”;“商邑翼翼”貨貝交易,貿易便利,市肆繁盛。在文化上,“殷人尊神,率民從事神,先鬼而後禮”,信奉對祖宗一元神的崇拜,並創造了輝煌的青銅文化,從而擴大了中華民族文化的基礎。
公元前1046年,武王克商,新崛起了周族建立了中國曆史上的第三個王朝——周,開 始了中華民族形成開端第三幕的演出。
從公元前1046年到公元前771年同平王東遷,周族所建的周王朝為西周,曆時275年。西周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除夏、商、周諸族以外,還有蠻、夷、戎、狄諸族,即《禮記·明堂位》所言的“九夷、八蠻、六戎、五狄”。在西周王朝時代,“封邦建國”,大規模分封諸侯;實行“井田製”,建立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道”的土地國有製。在文化上,崇拜二元的上帝神和祖先神;把宗教觀念上的敬天,延長為倫理觀念上的敬德;實行宗法製和禮樂製度,如《周禮·春官宗伯·大司樂》所雲:“似六律、六周、五聲、八音、六舞,大合樂以致鬼神隻,以和邦國,以諧萬民,以安賓客,以說遠人,”從而鑄成了中華民族文化的內核。
中華民族形成開端這部世界民族發展史上最威武雄壯的一部大戲,從禹建夏王朝到周平王東遷一共三幕,演出了1299年,千千萬萬的大小族群都在中華大地上閃亮登場,真可謂是悠悠漫漫,滄桑無限。
3、中華民族的核心:華夏族的橫空出世和漢族的形成
夏、商、周三族,以及其他先秦各民族、族群在中華大地的相繼亮相,譜寫了一幕又一幕波瀾壯闊的中華民族形成開端的大戲,把滔滔的黃河、浩浩的長江、滾滾的黑龍江、蕩蕩珠江都聯結在了一起。
時光如梭,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雊邑(今河南洛陽),中國曆史進入了春秋時期,從而引發了中華民族曆史上洶湧澎湃的民族大互動、大認同、大融合的潮流,促成了中華民族的核心——華夏族的崛起。
從春秋起,中國民族關係風雲突變,在西周延續了2個多世紀激烈、複雜的民族鬥爭已趨向緩和,民族界限分明,壁壘森嚴的形勢,開始逐步被打破,民族大互動、大融合的浪潮首先在夏、商、周、楚、越諸侯之間興起,進而不可避免地波及和擴展到蠻、夷、戎、狄之間。這種民族大互動、大融合的結果,就是非夏非商非周非楚非越,又非蠻非夷非戎非狄的新民族——華夏民族在中華大地上橫空出世。
由夏、商、周、楚、越諸侯,以及部分蠻、夷、戎、狄諸侯共同融合而形成的華夏族,呱呱墜地之時,中國社會開始進入戰國時期。戰國時期是中國從分散的諸侯割劇稱雄的封建國家到統一封建的中央集權國家的一個轉型過渡時期。戰國初期,在北起遼東,南抵長江流域的廣大地區,形成了楚在南,趙在北,燕在東北,秦在西,齊在東,韓、魏兩國夾在中間的七大國,史稱“戰國七雄”。七國四周,還有宋、魯、中山、越、巴、蜀等十幾個不同民族的中、小國。在七雄鼎立的形勢下,華夏族按地域分成了齊、燕、趙、秦5個族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