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的發育與統一,既與經濟聯係性的加強分不開,也與文化的整合分不開。戰國以來,隨著鐵製農具的廣泛使用,農業生產力的提高,鑄幣的流通,交通的發達,城市的興起,華夏族各族群在共同經濟生活上相互聯係,相互依賴的關係越來越緊密。與此同時,華夏族各族群之間文化的整合,也出現了“四海之內若一家”的情景。民族大互動、大融合的浪潮在更廣更深的範圍裏進行著。
曆史常常有它自己巧妙的安排。戰國七雄鼎立的形勢,被合縱和勢橫打破,最想統一中國的楚有心栽花花不開,而無心插柳的局處西方的秦卻最終統一了中國。在秦始皇推行郡縣製、書同文、行同倫、車同軌、墮名城、治馳道,以及統一貨幣的運作中完成了對華夏族的統一。中華民族的核心在第一個互動高潮之中,華夏族經過了5個半世紀的風雨,開始屹立在世界的東方。
漢承秦製,在“大一統”中,華夏族在兩漢發展轉化成了漢族。於是,經過公元前770年起到東漢滅亡的公元220年一千年曆史風雨的洗禮,中華大地這個民族大熔爐中鍛造了中華民族的核心——漢族。在這近千年的曆史風雨中,真可謂雲起龍驤,破舊立新,開辟了中華民族形成從多元走向一體的新紀元。
4、中華民族核心漢族在魏晉南北朝的發展與隋唐新平台
華夏族的橫空出世乃至漢族的形成,中華民族的核心終於誕生在人傑地靈的中華大地。從此以後,中華民族形成互動的曆史範式以宏大氣魄完全轉型,即從“萬國”互動走向“大一統”互動。具體地說,就是從魏晉南北朝開始的中華民族形成的互動,是以漢族為主體的漢族與少數民族之間的互動,其中包括了漢族的少數民族化,少數民族的漢化,以及少數民族之間的同化、組合與融合。如果說“萬國”互動從夏代算起至秦朝的統一乃至漢代的轉化,曆時二千多年,那麼,從魏、蜀、吳三國鼎立,公元220年魏國的建立算起,公元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中華民族走向“大一統”互動的曆史,也有1729年的滄桑了。所以,魏晉南北朝之時,可以被認為是中華民族形成互動不同範式的分界線。
魏晉南北朝,上起建安(漢獻帝年號,公元196一220年),經三國、兩晉、南北朝,至隋朝統一天下(公元589年滅陳),曆時約400年。在這人才輩出、群星崛起、豪傑爭強、各領風騷的英雄時代,除西晉統一外,這一時期經常處於百舸爭流、群雄閃爍的狀態,呈現漢族和各少數民族所建政權鼎立並存的局麵,是我國分裂混戰時期,也是各民族發生大規模遷徙和融合時期。與春秋戰國相比,這時期是更高層次的民族融合。史家所謂的“五胡亂中華”實際上是進入中原腹地的匈奴、鮮卑、羯、氐、羌等少數民族和漢族融合以及被漢族吸納的曆史過程,漢族得到了曠古絕今、空前絕後的發展。此時此刻,在中華民族形成互動曆史上,先秦以來出現的民族或族群,除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外,絕大部分都在曆史舞台銷聲匿跡了,而這時開始活躍在中華民族形成舞台上的卻已是一批麵目全新的民族和族群了。
隋唐時期,從公元581年隋文帝楊堅建立隋朝,至公元907年梁王朱全忠篡奪唐朝王位,建立後梁。隋唐王朝是繼秦漢之後,中國又一個大一統時期,既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發展時期,又是漢族的發展時期。隋朝(公元581一617)的統治時間雖然短暫,但是,隋朝滅陳結束了自西晉以來270年的分裂割據局麵,重新統一了中國。隋朝統一中國時,中國北方的鐵勒各部日益強大起來,成為隋唐時期創造北方草原文化的主要民族。唐朝(公元618一907年),是中國曆史上最重要的朝代之一,以其璀璨的輝煌與空前的繁榮開創了中國曆史的新紀元,也構架了中華民族互動形成的新平台。隋唐疆域遼闊,許多新麵孔的少數民族紛紛亮相,精彩紛呈。北方的突厥、回紇,西南的吐蕃、南詔等民族先後建立政權開拓祖國邊疆,各民族互動頻繁,親密接觸,中原先進的政治、經濟和文化傳播,推動了各兄弟民族的發展,特別是促進了民族大融合。隋唐時期的民族關係比以往更加穩定與牢固,許多少數民族內遷加快了民族漢化的進程,而璀璨恢宏的唐文化,更是中華民族互動、整合、認同的結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