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在中華民族形成的過程中占據非常重要的地位,雖然梁啟超在1903年就提出了“中華民族”這一概念,但這一概念深入人心卻是在民國時期;中國實現了從“天下”觀念向“國家”觀念的轉變,民族國家的形成對於中華民族的形成起到了決定性的奠基作用。
曆史是一個過程,中華民族的形成就是一個民族過程;曆史的發展是有階段的,中華民族的形成經曆了多次互動的高潮,到清代和民國時期,終於促進了中華民族意識的覺醒,使中華民族到達呱呱墜地的前夜。就是在這個中華民族形成的“前夜”,由於中國在晚清與民國時期同西方列強的抗爭中,各民族團結對敵,在扞衛國家利益的過程中加強了互動和整合,鴉片戰爭、中法戰爭、甲午戰爭、義和團運動、抗日戰爭,都使中華民族的民族意識得到了增強,中華民族的形成互動在晚清和民國得到了新的認同。
曆史的魅力就在於不可逆轉。從1644年滿族入關,建立清王朝,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間雖然不到三百年,但這個時期激蕩的社會、革命的洗禮,為中華民族的最後形成打開了通道,鋪平了道路。
7、中華民族在國歌聲中誕生
中華民族從哪裏來?當人們穿越時空,對中華民族的形成過程作了曆史的巡禮之後,會深深地感受到中華民族形成之滄桑,形成之漫長,形成之曲折,形成之壯闊。現在我們可以豪邁地回答說:中華民族既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中華民族從曆史中走來,是中華大地上先後出現在曆史舞台的千百個民族或族群互動、磨合、整合、認同的必然結果。
當中華民族從根上萌芽,曆經了中華民族的開端,中華民族核心的熔鑄,中華民族形成互動的新平台、新整合,新認同之後,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當義勇軍進行曲》的國歌在中華大地上空響起時,也正是中華民族誕生之日,也宣告中華民族從多元正式走向一體。
中華民族的形成經曆了曆史的千錘百煉,建構了穩定的民族結構。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進行了民族大調查,經過民族識別,從1953年全國第一次人口普查時自報登記的400多種民族名稱,到1979年確認第56個民族——基諾族,基本完成了對中華民族大家庭中各民族的身份認同。新中國成立後,實施了民族區域自治製度,製訂了《民族區域自治法》,實現了民族平等和民族團結;采取了一係列發展經濟的措施,通過扶貧和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從根本上改變了少數民族地區經濟落後的狀態;在尊重和保護傳統文化的同時,又與時俱進地發展了現代文化,發展了現代教育,既強化了中華民族的認同意識,又增強了中華民族的凝聚力。中華民族從多元走向一體在完成了其形成的偉大過程之後,又大大步向前邁出了發展過程的堅實步伐。
在國歌聲中誕生的中華民族,經曆了前所未有的大認同,在中國和平崛起中,中華民族必將得到了空前的發展,一定會以嶄新的麵貌屹立在世界的東方,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這樣,我們從中華民族形成的起點:夏、商、周的相繼崛起;中華民族的核心:華夏族的橫空出世和漢族的形成;中華民族核心漢族在魏晉南北朝的發展與隋唐新平台;中華民族核心漢族在宋遼夏金的再發展與元明的新整合;中華民族核心漢族在清的大發展與民國的新認同;中華民族在國歌聲中誕生6個階段的軌跡,展演了中華民族形成的曆史過程。
中華民族的形成作為一個過程來說是已經結束了,但一個新的曆史過程——中華民族發展的過程僅僅是開始,現在的中華民族還是一個發育不完全的“嬰兒”,中華民族的複興還隻走出了萬裏長征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