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衝突與整合(1)(1 / 3)

中華民族從多元走向一體的過程,是一個各民族互動的過程。這個互動過程既充滿了血與火的衝突,又充滿了文化與經濟的整合。中華民族幾千年來,正是在血與火的衝突中從多元走向一體,同時也是在文化與經濟的整合中從多元走向一體。

一、衝突與整合是一個社會過程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麵

一提到衝突,有人就會感到緊張。在一般人的認識中,衝突是一個貶義詞。甚至有些學者建議我不要用衝突一詞,以免引起敏感性的麻煩。但事實是中華民族在從多元走向一體中確實存在著充滿了衝突與戰爭,也就是充滿了血與火的一麵。怎麼辦呢?問題在於用什麼樣的價值觀去評價衝突。

美國社會學家庫利(CharlesH.Cooley)曾經形象而又深刻地說:“衝突是社會的生命之所在”。為什麼庫利對衝突給予了這麼重要的價值判斷呢?這是由衝突的性質和功能所決定的。

對於衝突性質和功能的認識,掃描國際學術界,起先多認為衝突是社會的病態,是非正常現象,具有破壞的作用。但是,20世紀60年代以後,認為衝突是社會常態,其對社會起積極影響的意見逐漸成為學術界的主流觀點,這時所形成的衝突理論成為社會學的一種理論取向。

這種衝突理論怎麼來的,其內涵又是什麼呢?美國學者喬納森·特納(JonathanTurner)說:“社會學中的衝突理論發端於馬克思(1818~1883),但它在20世紀中期的發展歸功於兩個早期的德國社會學家——韋伯(1864~1920)和齊美爾(1858——1918)……總的來說,馬克思、韋伯和齊美爾提供了對當今衝突理論仍有啟發的核心概念。”馬克思認為衝突無所不在,他強調階級鬥爭論,即不平等的經濟基礎導致被統治者視暴力手段為克服統治者不可避免的反抗的唯一方法。韋伯承認衝突是社會的常態,在政治、經濟與聲望三個方麵存在衝突和鬥爭。齊美爾對衝突理論最大的貢獻在於他承認衝突與對抗是正常現象,是社會互動的基本形式之一。

20世紀50年代,衝突理論在社會學理論體係中有了創新。一個做出貢獻的是德國社會學家達倫多夫(RalfDahrendorf),他提出了辯證衝突論,將馬克思、韋伯、齊美爾的衝突理論整合在一起,衝突被認為是一個在社會性與結構性安排中相反力量間產生的不可抗拒的過程,其主題是強製引起衝突與變遷。

另一個對做出貢獻的是劉易斯·科塞(LewisA.Coser)。他非常強調衝突的功能,認為衝突對社會與群體具有內部整合功能,主要表現在衝突有助於建立和維護社會或群體的身份和邊界線,群體之間的衝突有助於群體內的凝聚與整合;群體內部的衝突也有助於群體內部的凝聚和整合;衝突有助於群際關係的整合。此外,他還認為衝突對社會群體具有穩定的功能,對新群體與社會的形成具有促進功能,對新規範和製度的建立具有激發功能。有鑒於此,他的衝突論主題一直是衝突促成整合與新結構。

緊接著喬納森.特納(JonathanTurner)在20世紀70年代提出了綜合衝突論。所謂綜合衝突論是將達倫多夫和劉易斯一科塞的理論綜合到一股性理論中的重塑,從而解決他們沒有解決的產生衝突的原因和條件的問題。

在20世紀的最後二三十年中,衝突理論不斷地在繼承傳統中發展,先後出現過美國柯林斯(KandallCollins)的新韋伯主義的衝突論,李普塞特(SeymourMartinLi"pset)的衝突與一致的交織論,以及以賴特(ErikOlinWright)的分析性馬克思主義為代表的新馬克思主義論,帕克(RobertE.Park)不僅用“衝突作為一個主要的和基礎的概念,而且反複強調衝突的積極作用,並認為衝突是幾種有限的人類互動的基本形式之一,他還有一句名言“衝突往往導致衝突群體間的結合”。所有這些都是對衝突理論從不同的角度、層麵和方向上的發展,使之對社會學理論的所有方向都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通過上述衝突理論的掃描,我們似乎可以解除對“衝突”一詞的緊張感,因為衝突對於人類社會並不是洪水猛獸,而是社會的常態,這就是庫利為什麼說“衝突是社會的生命之所在”的理論背景。特別值得提出的是庫利還正確地指出:“人們越是深入探討,就會越清楚地看到衝突與合作是不可分割的,而且一個過程的每一個階段總是包含這兩方麵的內容。”用這種價值判斷來分析中華民族在血與火的衝突中,從多元走向一體就是一種曆史的必然趨勢。

中華民族從多元走向一體的過程中還有另一個方麵的內容,即充滿了文化與經濟的整合。在這裏“整合”就是庫利所說的“合作”方麵的內容。中華民族從多元走向一體的過程,是一個各民族互動的過程。這個過程結果就是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