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衝突與整合(2)(1 / 3)

西晉時期是戰爭最嚴重的時期。據史載西晉雖然使三國混戰的中國暫時得到了短暫的統一。但是290年晉武帝死,兒子惠帝是個白癡,兒媳賈後荒淫凶殘,為實現賈家壟斷政權的目的,她挑動一係列政變,釀成大亂,史稱“賈後之亂”。又因有八王卷入,自相殘殺,故又稱“八王之亂”。延續十六年之久的這場內戰,是空前浩劫,使國內各種矛盾迅速激化。

304年匈奴左部帥劉淵在山西起兵,得到了各族人民的響應,308年,劉淵稱帝,都平陽(今臨汾),310年劉淵病死,其子劉聰繼立。311年,劉淵族子劉曜攻克洛陽,俘殺晉懷帝及王公以下3萬人,316年劉曜又圍長安,晉懷帝侄子湣帝出降,西晉滅亡。

317年晉湣帝在長安投降,早已逃至江南的宗室司馬睿在南北士族的支持下稱晉王。318年稱帝(即晉元帝),都建康(今南京),國號仍叫晉,是西晉政權的繼續,史稱東晉。東晉與西晉一樣,也是門閥政治,而且更為複雜、混亂。士族與皇族、士族與士族之間經常傾亂,爭權奪利,內亂不休,致使東晉政權極不穩定,國無寧日。420年,東晉大臣劉裕廢晉自立,東晉滅亡。

西晉滅亡後的130多年間,進入中原的匈奴、鮮卑、羯、氐、羌在黃河流域先後建立了23個政權,主要有前趙、後趙、前燕、前秦、前涼、成漢、後燕、南燕、北燕、後秦、大夏、西秦、後涼、北涼、西涼、南涼,史稱“十六國”,又稱“五胡十六國”。十六國時期(304~439年)基本上與東晉(317~420年)時期相同。

正是西晉及五胡十六國的混戰,使得中國衝突不絕、戰爭不止,這是一方麵。另一方麵,各族人民聯合反抗統治階級壓迫和剝削的共同鬥爭也形成高潮。西晉末年,296年氐人豪帥齊萬年領導的關中各族的反晉鬥爭,301年氐人李特領導的益州流民起義,303年義陽蠻張昌在江夏領導荊州蠻和漢族流民的起義,311年蜀人杜在長沙領導的流民鬥爭,都是漢族勞動人民與流民中的匈奴、鮮卑、氐、羌等少數民族和部族的共同鬥爭,就是少數民族上層發動的反晉鬥爭,雖然帶有突出的民族鬥爭的性質,但在反晉之初,處在水深火熱之中的北方各族人民,包括漢族人民在內,仍然紛紛響應。如匈奴人劉淵反晉之初,投奔者絡繹不絕,不到20天就發展到5萬人。北魏末年的各族人民大起義在更深、更廣的範圍內加強了各族人民之間的互動。這次起義的主要特點,就是各民族被壓迫階級聯合反抗共同的敵人——鮮卑貴族和漢族地主的聯合統治。如沃野鎮匈奴人破六韓拔陵起義,得到六鎮各族士兵和被壓迫的各族人民的響應;高平鎮人赫連因等起義,推敕勒人首領胡琛為高平王,而鮮卑人萬俟醜奴則為其部屬;秦州羌人莫折太提、莫折念生父子率秦州、關隴各族人民起義,氐人張長命在南秦州響應,河北農民起義的領袖鮮於修禮是丁零人,漢族人葛榮則是其部將。在這裏特別要指出的是破六韓拔陵起義失敗後,餘眾被北魏政府安置在冀、定、瀛3州,而作為鎮兵的杜洛固和丁零人鮮於修禮分別率河北農民起義,後又都為漢族人葛榮所統率,突出表現了各族人民聯合起義,反對共同敵人的互動情境。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衝突互動使中華民族在從多元走向一體的道路上又前進了一步。

(四)隋唐時期的衝突互動

隋唐之時,漢族與突厥、薛延陀、吐蕃、南詔等是衝突互動的主要方麵。

突厥是繼匈奴和柔然之後,在蒙古高原、大漠南北興起的一個強盛一時的族群,其起源於敕勒。從5世紀後葉開始,突厥參與了敕勒各部反對柔然奴役的鬥爭。在這場鬥爭中,其從敕勒中脫穎而出,於西魏廢帝元年(552年)一舉大敗柔然,由土門建立了突厥汗國。但此後不久,即隋開皇五年(585年)突厥汗國分裂成東、西突厥。

隋未喪亂,東突厥成為雄踞漠北、權力控西域、勢傾中原的強勢族群,史稱其“控弦百萬,戎狄之盛,近代未有也。”及至唐初,形成東突厥與唐王朝的競爭對抗和衝突的局麵。開始,東突厥一直是處於主動進攻的地位,如武德五年(622年)八月,東突厥頡利可汗以13萬騎入雁門,攻太原,長安一度吃緊。第二年十月,頡利可汗進攻馬邑,兩軍激戰;次年又兵脅長安,李世民率軍迎戰。武德九年(626年)八月頡利可汗乘唐太宗即位不久,率10萬騎兵入攏。唐王朝在與東突厥對抗衝突的被動地位,直到貞觀年間才開始扭轉。貞觀三年(629年)十一月,唐太宗集結10萬精兵,分道出擊,經過三個月的激戰,第二年正月擊敗頡利可汗,三月生俘頡利可汗,取得了對東突厥戰爭的勝利。

西突厥崛起於西部邊陲後,貞觀十二年(638年)又分裂為東西二部。唐王朝采取了支持咥利失可汗,打擊乙毗咄陸可汗的政策。貞觀十五年(641年),唐王朝冊封咥利失可汗的繼承人薄布特勤為“乙毗沙缽羅葉護可汗”,利用咥利失可汗來分乙毗咄陸可汗之勢。同時唐王朝也注意從內部分化乙毗咄陸可汗的力量。貞觀十六年(642年),乙毗咄陸可汗並沙缽羅可汗之眾後,自恃強盛,斬其功臣,引起內部的不滿,李世民借此時機,遣使立莫賀乙毗可汗之子為乙毗射匱可汗。射匱發兵攻打乙毗咄陸可汗,咄陸不為部下所擁,西走吐火羅。其征服吐火羅後,“自恃強大。遂驕倨,拘留唐使者,侵暴西域,遣兵寇伊州。”對於乙毗咄陸可汗的挑戰,唐王朝從軍事上予以堅決的回擊。安西都護郭孝恪率輕騎二千邀擊於途,又敗處月、處密二部於天山,並“乘勝進拔俟斤所居城”,又“降處密之眾而歸”。在分化瓦解西突厥的同時,唐王朝還成功地用剿撫的策略平定了西突厥阿史那賀魯。高宗永徽二年(651年),阿史那賀魯建牙於雙河及千泉,自號沙缽羅可汗,儼然成了西突厥的統治者,並於當年叛唐出兵攻庭州,威脅西域重鎮西州(今新疆吐魯東南),危及東西交通。為了擊敗阿史那賀魯的進攻,永徽三年(652年),唐派包括回紇騎兵在內的大軍出擊,初步扼製了阿史那賀魯的勢力。高宗顯慶二年(657年),唐又派大軍從南北兩路夾擊阿史那賀魯,俘獲其父子,西突厥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