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此同時,唐在西南與吐蕃和南詔也發生了衝突互動。以唐蕃關係為例,唐蕃衝突的表現之一是爭奪吐穀渾。南北朝時吐穀渾曆經一個世紀的發展成為西北舉足輕重的民族,但隋統一中國時於大業五年(609年)征服了吐穀渾國。唐王朝時吐穀渾國複興,於貞觀年間不斷侵擾唐沿邊11州,並阻斷了唐與西域的交通。貞觀八年(634年),唐太宗下詔討之,遂成為唐的藩屬。而這時與吐穀渾接境的吐蕃崛起,於是吐穀渾成了吐蕃向外擴張和唐朝安邊的必爭之地。從顯慶元年(656年)起,吐蕃頻攻吐穀渾,至龍朔三年(663年),吐蕃祿東讚亡吐穀渾,從而直接威脅唐王朝的河隴、西域之地。
唐蕃衝突的表現之二是爭奪西域。貞觀年間,吐蕃的勢力從帕米爾地區進入西域,並於龍朔三年(663年)底侵擾於闐。鹹亨元年(670年),大舉進攻西域,攻陷了龜茲,占領了安西四鎮的大部分治地,迫使安西都護府遷回西州(新疆吐魯番)。武則天垂拱元年(685年)十一月,討伐吐蕃,敗還。長壽元年(692年)集大軍再次討伐,大破吐蕃,收複龜茲、於闐四鎮。但是安史之亂後,吐蕃又乘機攻占了河西隴右地區。建中二年(781年)又攻陷沙州。德宗貞元三年(787年)吐蕃又攻回鶻,北庭、安西相繼陷於吐蕃,使得吐蕃勢力在西北連成了一片。
隋唐時期的衝突互動使中華民族在從多元走向一體的道路上前進了一大步。
(五)宋遼夏金時期的衝突互動
唐以後,中國又進入了一個大動蕩、大分裂、大衝突的曆史時期。
五代十國一開始就形成了少數民族政權與漢族政權之間的衝突。五代中後唐、後晉、後漢為西突厥沙陀族人所建;十國又與吐蕃、南詔、靺鞨等對抗;北宋又與契丹族的遼和黨項族的西夏鼎立;南宋時先與女真族的金國南北對峙,後又與蒙古族的元朝對抗直至被元所滅,在這種對抗之中衝突戰爭成了民族互動的主旋律。
以宋與遼的衝突互動為例,宋與遼的關係,在澶淵之盟訂立前,宋為收複石晉以來所喪失的燕雲十六州,與遼長期征戰不止:
——太平興國四年(979),六月,宋太宗北代,企圖收複燕雲地區。宋軍先輕取易州、涿州,然後太宗率軍攻遼南京(今北京市)。遼軍堅守城池,宋軍久攻不下。七月初,耶律沙聞太原已陷,在回軍的途中與宋軍戰於高梁河,宋軍大敗。
——同年九月,遼景宗為報圍城之役,率軍南伐,又命善補領山西兵分道以進。十月,遼軍與宋軍戰於滿城,遼將韓匡嗣中詐降計而敗。十一月,宋在代州、忻州、關南等地擊退遼的進攻。
——太平興國五年(遼幹亨二年,980),遼派十萬大軍進攻雁門,為宋軍楊業等所敗。十月,遼景宗率軍南伐,耶律休哥等圍攻瓦橋關(今河北省雄縣)。十一月,宋太宗率軍北征,陣於易水之南。耶律休哥率精騎渡水而戰,大敗宋軍,追至莫州而還。《遼史·耶律休哥傳》。
——遼幹亨四年(宋太平興國七年,982)四月,景宗率三萬軍南伐,與宋軍戰於滿城。五月,又分兵三路:一路攻高陽關,一路攻雁門,一路攻府州。雍熙三年(986)初分兵三路北征,以曹彬、米信、崔彥進出雄州,田重進出飛狐,潘美、楊業出雁門。五月,潘美下寰、朔、雲、應等州,田重進下飛狐,進克靈丘、蔚州等山後要地,而曹彬率大軍10萬之眾,深入涿州時,後遼蕭太後和聖宗的大軍趕來支持,宋軍自涿敗退。遼軍追至歧溝關,大敗宋軍。不久,宋軍再次出擊,克雲、朔、寰、應四州。遼將耶律斜車今率騎兵救援、敗宋軍於五台、飛孤,宋軍全線崩潰,雲、應諸州皆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