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衝突與整合(2)(3 / 3)

——宋至道三年(997)九月,蕭太後、聖宗率遼兵破狼山寨,進至祁、趙,遊騎深入祁、洛之間。

——宋鹹平三年(1000)正月,遼軍進攻澶州,掠淄州、齊州而回。

——宋鹹平五年三月,遼軍再次南伐,敗宋軍於桑門,破宋軍於泰州,大勝而歸。

——宋景德元年(1004)正月,遼軍又攻至涿州。三月宋軍破遼軍於長城口。閏九月,遼聖宗及蕭太後率20萬大軍攻宋,直趨澶州,威脅東京,最後訂下了“澶淵之盟”,才結束了宋遼之間的戰爭狀態。

再以南宋與金的衝突互動為例,南宋與金的關係,1124年,金太祖完顏阿骨打滅遼後,即開始了滅北宋的戰爭,宋宣和七年(金天會三年,1125),金太宗伐宋,被李綱領導的兵民擊敗。第二年八月,金再次伐宋,宋欽宗至金營上降喪。宋靖康二年(金天會五年,1127)二月北宋亡,趙構在南京(商丘)稱帝,後遷都臨安(杭州),於是開始了南宋與金長達一百多年時戰時和的南北對峙。

——天會五年(宋建炎元年,1127)底,金太宗分三路南侵,遭到各地義軍的抵抗而退。

——天會六年秋,金軍再次南侵。十月渡過長江,屢敗宋軍,高宗從杭州出逃,最後入海到溫州避難。這場戰爭一直打到天會八年,金軍受到宋軍官兵和義軍的堅決抵抗,才大掠杭州而北撤。

總之,從五代十國到宋遼夏金這364年的曆史中,在五代十國之間,在宋遼、西夏之間,在南宋與金之間充滿了血與火的衝突,戰爭構成了這個時期民族互動的主旋律。

宋遼夏全時期的衝突互動使中華民族在從多元走向一體的道路上又前進了一大步。

(六)元明清時期的衝突互動

從元統一中國開始,不僅結束了五代十國以來國內分裂割據和幾個政權並立的政治局麵,也從此結束了中國曆史上分分合合的曆史格局,使國家的統一成為不可逆轉之勢,為中華民族從多元走向一體提供了良好的政治基礎,使得中國各民族在一個全新的平台上開始了新一輪螺旋形上升的衝突互動。

蒙古貴族建立的元朝實行了民族歧視的等級製度,人為地將漢族分成“漢人和“南人。在政權機構和軍隊組織上排擠和歧視漢族人,在刑法上重懲漢族人,在征斂方麵重收漢族人都不必說,而且還規定漢族人不得聚眾畋獵和迎神賽會,不得執弓矢,甚至連養狗、養鵲鳥都不允許。因此,元朝民族矛盾一直處於尖銳狀態,民謠說:“天雨線,民起怨,中原地,事必變”。所以元王朝1271年建立後,僅80年,衝突互動就達到極點,爆發了紅巾軍大起義,其結果是元王朝滅亡,取而代之的是朱元璋建立的明王朝。

明王朝繼承了元統一的國家格局,中華民族在從多元走向一體的過程中,衝突互動仍然不止。在北方,明與退出中原的以元順帝為首的北元政權之間的衝突戰爭就沒有停止過,直到洪武24年(l39l)秋,由於北元戰敗投降,遼東、漠南大部、甘肅、哈密和雲南才歸屬明王朝。但隨即明與韃靼、亙刺的關係又成為衝突互動的主要內容,明成祖先後五次“禦駕親征”,並將首都從南京遷到北平(今北京),以便打擊蒙古韃靼、亙刺的勢力。在南方,明與南方少數民族的衝突互動也接連不斷,最突出的事件就是廣西大藤峽的瑤、壯大起義。先是正統七年(1442年)由藍受貳和侯大苟聚眾數百人起事,三年後,即正統十年(1445年),侯大苟率起義軍攻取梧州、荔浦、蒙山、平樂、鬱林、博白、慶遠、來賓等地,瑤、壯、漢等族人民紛紛響應,起義軍發展到一萬多人,向大藤峽周圍出擊。一直到天順三年(1459年)攻破藤縣縣城,並於天順七年攻人梧州城。成化元年(1465年),明王朝趙輔、韓雍率領16萬官軍,鎮壓了侯大苟的起義軍。但是大藤峽瑤、壯人民一直堅持鬥爭,不僅有成化二年(1466年)侯大苟的餘部侯鄭昂等領導的起義軍,而且嘉靖初年,有大藤峽瑤族起義軍首領侯公丁聯合八寨和府江的瑤、壯、漢起義軍再次掀起了起義高潮,一直堅持到嘉靖十七年(1538年),明王朝的官軍血洗了大藤峽,才將這次前後延續了九十多年的大藤峽瑤族大起義鎮壓下去。明王朝的衝突互動,最後的結果也是在以李自成為首的明末大起義中走向滅亡,而清軍入關,乘機建立了清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