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軍入關後,民族之間的衝突成了主要矛盾,抗清風雲席卷中原大地,史可法率領揚州軍民困守孤城,誓死不降,最後英勇犧牲。l645年6月15日,清政府向全國發布“剃發令”,規定:全國官民,京城內外限十日,直隸及各省地方以部文到日亦限十日,全部剃發,“遵依者即為我國之民,遲疑者同逆命之寇,必置重罪,若遲疑惜發巧辭爭辯,決不輕貸”,違抗者“殺無赦”。剃發之後,衣帽裝束隨之改易,“悉從本朝製度,不得違異。”自古以來蓄發是漢民族傳統的風俗,是漢民族民族意識的外部表現。強迫剃發,實際上就是滅族。太平天國的《奉天討胡檄》就:“夫中國有中國之形象,拖一長尾於後,是使中國之人,變為禽獸也。中國有中國之衣冠,今滿洲另置頂戴了,胡衣猴冠,壞先代之服冕,是使中國之忘其根本也。所以,當清朝嚴令“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時,漢族人民發出“頭可斷,發決不可剃”的誓言,奮起進行了悲壯勇敢的反剃發鬥爭一。其中江陰和嘉定兩地的鬥爭最為激烈。江陰人民推閻應元、陳明遇為領袖,在24萬清軍的攻擊下,苦戰了81天,誓死不剃發。嘉定人民組織鄉兵,地自為守,人自為戰,有10多萬人參加反剃發鬥爭,堅持了一個半月,2萬多人壯烈犧牲。清晚期的太平天國起義、義和團運動,以及導致清滅亡的辛亥革命,都是清王朝時期中華民族從多元走向一體衝突互動的重要內容。
總之,元明清時期的衝突互動使中華民族在從多元走向一體的道路上再前進了一大步。
三、中華民族在整合中從多元走向一體
在考察和分析中華民族從多元走向一體中,要注意考察人類社會生活的各層麵是如何一起運作的。本來在中華民族從多元走向一體中衝突與整合是不可分割的,而且這個過程的每一個階段都包含這兩方麵的內容。但是為了敘述論證的方便,我們先考察了中華民族在衝突中從多元走向一體的大致曆程,再來了解中華民族如何在整合中從多元走向一體。
(一)先秦時期的整合互動
先秦之時盡管一邊是衝突的烽火不斷,但另一邊整合的流水也不止。以婚姻為例,周、齊的姬、薑兩族,秦、晉的贏、姬兩族,宋、魯的子、姬兩族,以及中原姬姓貴族和戎、狄、夷、蠻各族之間,實行了傳統的廣泛的通婚關係,各民族之間通婚、混血的事情不斷發生。《國語·周語》記載:周襄王“德狄人,將以其女為後。”《左傳》莊公二十八年記載:“晉獻公……又娶二女於戎。大戎狐姬生重耳,小戎子生夷吾。”看來春秋時聲名很大的晉公子重耳原來是個混血兒。而重耳逃難到狄時,“狄人伐腐咎如,獲其二女叔隗、季隗,納諸公子。公子取季隗,生伯僚,叔劉;以叔隗妻趙衰,生盾。”[7]腐咎如是赤狄的別種,重耳又與狄人通婚。又如東夷須句國人成風是魯僖公之妾;赤狄別種潞子嬰兒的夫人是晉景公的姐姐。凡此種種,不勝枚舉。
秦晉聯姻更是春秋時期夏、商、周三族融合基本完成的標誌。大家知道,西周分封諸侯時,晉開國君王是周成王的弟弟唐叔虞,是周民族人;而秦則是非周民族人。《史記·秦本紀》載秦的先祖“蜚廉生惡來。父子俱以材力事殷紂。”秦晉聯姻混血,表明夏、商、周三族之間的民族界限完全被打破了。因而“秦晉”二字,成了中國古代婚姻關係的代名詞。
再以文化整合為例,拿《詩經》來說,它是中原地區夏、商、周三族文化整合的產物,也可以說是周文化的代表。但到春秋後期,《詩經》從中原地區向四方傳播普及。以在南方影響最大的楚民族來說,自稱“蠻夷”的楚民族受周文化的影響,也能誦讀《詩經》了。《左傳》昭公元年記載:“令尹享趙孟,賦《大明》之首章,趙孟賦《小宛》之二章。”《左傳》昭公七年又記載:“(芋尹)無宇辭日:……故《詩》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不僅如此,楚莊王八年(公元前606年)攻打陸渾戎時,陳兵周郊,問九鼎大小輕重,說明楚民族對夏、商、周三族都十分珍重和視為寶貝的“九鼎”,也同樣是十分珍重和視為寶貝的,其中原因除“九鼎”是權力的象征以外,也包含了文化整合的成果。
這樣,在先秦時期的整合互動中中華民族開始從多元走向一體。
(二)秦漢時期的整合互動
秦始皇滅六國,建立了統一的秦王朝,構建了中國曆史上民族互動過程的第一個整合平台。他推行郡縣製構建了華夏民族的地域平台;規定“書同文字”構建華夏民族語言平台;統一貨幣、度量衡和“車同軌”,構建了華夏民族經濟生活的平台;頒布統一的法律令,把“人倫”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來,構建了華夏民族的倫理平台。這樣,秦始皇就從地域、語言、經濟生活和倫理等方麵完成了對先秦以來大部分民族與民族之間的整合,從而構建了中華民族形成史上的第一個整合平台——華夏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