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建立後,漢承秦製,華夏民族發展轉化為漢民族。在這個新的民族整合的平台上,漢王朝在華夏民族的基礎上繼續整合漢民族。這種整合,集中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麵,一是以“春秋大一統”之義為維係整合成果的理論基礎;二是通過政治的、思想的、教育的、倫理的、藝術的、禮儀的種種渠道,滲透到漢代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麵和各個層次,進入到人們的血液、骨髓之中,使“孝”在社會各個角落有形或無形地發生著巨大的作用,“得萬國之歡心”,“得百姓之歡心”,“得人之歡心”,從而形成了“以孝治天下”維係整合成果的行為模式。
漢王朝在新平台上的整合互動,使“大一統”成為中國曆史發展的主流,在“海內為一”的“大一統”中奠定了中華民族從多元走向一體的曆史基礎。
(三)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整合互動
在魏晉南北朝動蕩、分裂、遷徙和衝突之中,各民族的統治者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同時也采取了懷柔的政策來推動整合互動。如曹丕建魏不久,就派牽撫使持節護鮮卑校尉,懷柔鮮卑。明帝曹繼位後,“欲綏和戎狄,以息征討”,羈縻了鮮卑步度根、軻比能二部。同時,曹魏政府又封沙末汗為親漢王,素利、彌加為歸義王,軻比能為附義王,以安撫鮮卑。
對匈奴於建安十一年(206年),一方麵“禮召其豪右,稍稍薦舉,使詣幕府”,將匈奴上層人物吸收到地方政府中任職;另一方麵鼓勵匈奴百姓參加農業生產。這樣就使得匈奴上層人物和百姓都適得其所。正如《三國誌·魏書·梁習傳》所說:“單於恭順,名王稽顙,部典服事供職,同於編戶,邊境肅清,百姓布野。”
南北朝時,懷柔政策比較穩定。如南朝為了集中治理歸屬少數民族,使之不因劇烈的變動而驚恐,在兩漢的“屬國製”和設置邊郡邊縣的基礎上,設置左郡左縣來治理少數民族地區。讓少數民族自己管理自己。史載齊末已有65個左郡,138個左縣,其中在僚族地區建立了5左郡4左縣(多數僚郡無屬縣);在俚族地區建立了8左郡22左縣;在蠻族地區建立了38左郡118左縣。
在經濟上,南朝對少數民族的租賦,承襲西晉“輸義米”的辦法,並作了適當的調整,其規定:對於一般降附的少數民族,隻輸穀而無雜調。這種租賦以戶口為單位進行征收,稅率是很低的。對於納入郡縣的少數民族,課以田賦和雜調,即除了輸穀外,還要納絹、綿、絲等雜調。這隻是針對蠻族而言。另外,始興的俚人以銀納賦,後改為“計丁課米”,南朝的僚人“與夏人參居者,頗輸租賦”。
這樣,自西晉後,經過南朝四代169年的整合互動,南方蠻、俚、僚等少數民族的一部分“浸以微弱,稍屬於中國,皆列為郡縣,同之齊人”。《通典》對僚族被漢族同化的情況有一段生動的記述,其說:僚“初,因蜀李勢亂後,自蜀漢山穀出,侵擾郡縣。至梁時,州郡每歲伐獠以自利,及後周平梁益,自爾遂同華人矣。”
這樣,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整合互動中,中華民族在從多元走向一體的過程前進了一步。
(四)隋唐時期的整合互動
隋統一中國,為唐王朝建構了中國曆史上民族整合互動的第二個平台。在這個新的整合平台上,創造了中國文化的一個高峰——唐文化。
唐文化豐富璀璨,博大精深,其主要內容有佛教與儒道整合的結晶——禪宗,北方文風與南方文風整合的結晶——唐詩,漢族音樂傳統與少數民族音樂精華整合的結晶——唐樂,漢舞與胡舞整合的結晶——唐舞,佛教雕像藝術與漢族書法藝術整合的結晶——敦煌,拚音原理與京漢語韻母係統整合的結晶——音韻學,漢族風俗與少數民族風俗整合的結晶——唐風。
為了具體地展示唐文化的風彩,在此以唐舞為例。據段安節所著《樂府雜錄·樂工》記載,唐舞“舞者樂之容也。有大垂手小垂手:或如警鴻,或如飛燕。婆娑舞態也,蔓近舞綴也。古之能者不能勝記。即有健舞、軟舞、字舞、花舞、馬舞。”
軟舞是漢族的傳統舞蹈,其特點是徐歌曼舞、柔婉抒情。《綠腰》就是軟舞中的一種,五代畫家顧閎中所繪的《韓熙載夜宴圖》使我們能看到《綠腰》舞的一個鏡頭:舞者是王屋山。她穿著袖管狹長的舞衣,背對著觀眾,從右肩上側過半個麵來;同時又微微抬起右足,正要踏下去,雙手正要從後麵向下分開,把她那窄窄的長袖飄舞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