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文化基因(1)(1 / 3)

在對中華民族史的研究中,筆者常常思考中華民族從多元走向一體,上下五千年,經曆了無數的曆史風雨,曆經無數的曆史坎坷,分分合合,合合分分,但“大一統”始終是曆史的大趨勢、大潮流,盡管中華民族的起源是多元的,但卻趁著大趨勢,順著大潮流,堅定不移地走向一體,中華民族表現出了世界上少有的凝聚力。中華民族為什麼會從多元走向一體呢?筆者認為產生凝聚力的文化基因起著決定性的關鍵作用。本章以葫蘆神話為例探討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問題。

一、文化基因:中華民族凝聚的理論觀照

文化是什麼?對此每一個學者都可以自定義的問題,筆者在此不予以討論,隻是用自己對文化的理解認為:文化就是人的一切行為方式的表達。其中的內涵有三個層麵,一是人;二是一切行方式;三是表達。當然表達是多樣化的。俗話說,人以群分,物以類聚。為什麼多元的中華民族會走向一體呢?或者說是什麼力量使得中華民族會從多元走向一體呢?是文化基因。本來中華民族是多元的,文化表達也就是多元的,但是在中華民族多元的文化表達中,總是給人們透露出了一個重要的信息,那就是起源多元的中華民族有著共同的文化基因。

要了解文化基因,先必須像黃庭堅所說“知天下之脈絡”那樣了解文化人類學理論發展的“脈絡”。何國強先生認為人類學對於文化的理論研究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進入了一個新階段,60年代的主題是符號、自然、結構;70年代的主題是馬克思主義;80年代的主題是人的主動性和社會實踐;90年代的主題則是後現代、世界體係和文化離散。何先生的 種分析當然有他的道理,但是筆者更傾向於認為,人類學對於文化的理論研究如果以20世紀70年代為分界線的話,實際上分為兩個時期,此前為外表描述時期,此後為內涵解釋時期。

所謂外表描述時期,是指從英國泰勒1871年發表《原始文化》到法國列維一斯特勞斯1976年發表《結構人類學》第二卷。文化人類學的理論在這個一百年的發展中,基本上都是對文化外部特征的描述,如泰勒、摩爾根的古典進化論,拉第爾、格雷布內爾的文化傳播論,孔德、塗爾幹的社會決定論,布朗、馬林諾夫斯基的文化功能論,博厄斯的曆史特殊論,列維.斯特勞斯的文化結構論,懷特的新進化論等等。這些文化人類學流派的理論表達雖然各有側重,各有千秋,但本質上都是對文化外部特征的表達,也就是說文化的這些特征都是人們一眼可以看清楚的,所以,這些特征是外在的、實證的、物質的。

所謂內涵解釋時期,是指從美國格爾茨1973年發表《文化的解釋》和英國利奇1976年發表《文化與交流》。文化人類學的理論在這三四十年的發展中,基本上都是對文化內涵解釋的闡述,如利奇﹒特納的象征論,格爾茨的解釋論,薩林斯的符號論,埃莉諾﹒羅施的認知論等等。這些文化人類學流派的理論雖然也各有側重,各有千秋,但本質上是對文化內涵的深層次解讀,也就是說文化的這些內涵不是一眼可以看清楚的,它需要人們去分析它的意義,同一種事物,它可以是不同的象征,有不同的解釋,代表不同意義的符號,就是認知論也不滿足於在社會裏找文化,而要到人的頭腦裏去找文化、找意義,所以,這些特征是內在的、心理的、精神的。

了解文化人類學理論發展的脈絡,再來看什麼是文化基因,就可能有一個整體的把握。

早在1955年,美國人類學家朱利安﹒史徒華(J.H.Steward)在《文化變遷的理論》一書中就提出過“文化核心”(Culeuralvore)的概念,指的是與生產及經濟活動最有關聯的各項特質之集合。實際證明與經濟活動有密切關聯的社會,政治、與宗教模式包括在文化核心之內。但是,文化核心之說還隻是一種文化中所含有的一組基本特征(avonstellationofbasivfeature),並不是文化內涵組成的最小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