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文化基因(1)(2 / 3)

文化內涵組成的最小單位是什麼呢?美國人類學家威斯勒(c.Wissler)認為是“文化特質(culturetrait),也稱”文化元素“(cultureelement),指的是一種文化組成分子中可界說的最小單位,如一把鋤頭、一件刺繡品等。

從文化核心和文化特質出發,那麼,什麼是文化基因呢?

基因(gene)本是生物體遺傳的基本單位,存在於細胞的染色體上,作線狀排列,是儲存特定遺傳信息的功能單位。筆者從泰勒借用達爾文生物是進化的提出文化是進化的,摩爾根提出社會是進化的得到啟發,從生物基因說引申為文化基因,即所謂文化基因是文化內涵組成中的一種基本元素存在於民族或族群的集體記憶之中,是民族或族群儲存特定遺傳信息的功能單位。

當代正在興起的分子人類學從分析人類的基因入手,對人類的起源提出了“新夏娃”說。一個由中美遺傳學家組成的分子人類學研究小組從東亞各地獲得了1.2萬人的血樣,並檢查了Y染色體(男性染色體)上稱作標誌基因的典型DNA序列發現,每個男子都可以把自己的祖先追溯到了3.5萬至8.9萬年前生活在非洲的前輩們。他們還發現,絕無遺傳跡象表明現代人(智人)曾與當時已經生活在亞洲的早期人(直立人)交配。“新夏娃”說似乎證實了所謂的“走出非洲”理論。這一理論認為,現代人大約在10萬年前起源於非洲;後來四處遷移,取代了全球各地的直立人。此說盡管受到不少中國古人類學家的質疑,但卻從一個新的窗口向人們展示了人類起源的圖景。

這樣看來,文化基因的理論觀照,可以幫助我們從中華民族的文化底蘊上,認識中華民族從多元走向一體凝聚的奧秘,而葫蘆神話則是典型案例。

二、洪水神話:中華民族文化基因形成的背景

一般人所熟悉的洪水神話,是《舊約﹒創世紀》中諾亞方舟洪水的故事。諾亞方舟的故事雖然是神話,但一些科學家卻宣稱諾亞時期的大洪水是可用科學證據加以證實的,他們認為,大洪水必然會在地球各處留下大量的沉積岩,而據科學方法估測,百分之七十五以上的地球表麵實際上是沉積岩,這證明地球上的確曾經有大洪水發生過。還有的科學家提出一種地球第四冰河期的證據,在一萬年前,地球氣候轉暖,冰河大量解凍,洪水泛濫成災,海水不斷回升,呑沒了大陸架,發生普遍的大海浸,形成了世界性的大洪水。有的科學家還提出了一種隕星撞擊說,認為一萬年前,有一顆巨大的隕星撞擊了地不,釋放出巨大的能量,引起極大的海嘯,造成了一場特大的洪水泛濫,人類遭受慘重的損失,幸存的人則帶著這恐怖的記憶,向更高的地麵遷徙,於是傳下了有關這次洪水災難的故事,流傳成今天的洪水神話。

洪水神話的來曆在中國學者中也有回應,梁啟超先生在1922年就發表了《洪水考》,對中國的洪水神話及起因發表了相當成熟的觀點。而對洪水神話進行專門研究的是鍾敬文先生,他在1931年發表的《中國的水災傳說》中,首次係統地梳理和論述了中國的洪水神話,並十分有見地地指出中國洪水神話的特點是“水災傳說”和“人類毀滅與再造”。注意!“人類毀滅與再造”的特點,這正是葫蘆文化所以會出現和成為中華民族文化基因的關鍵原因。曆史學家徐旭生先生則肯定洪水有曆史的因素,並特別指出:“洪水傳說發生於我們初進農業階段的時侯”,這又為我們認識葫蘆文化之所以產生的曆史背景大有禆益。

中國洪水泛濫的情況,《尚書﹒堯典》、《孟子﹒滕文公》、《淮南子﹒覽冥》、《楚辭﹒天問》等都有記述,神話學家袁珂先生在《中國古代神話》一書中綜合後有一段生動的描述,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