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文化基因(2)(3 / 3)

有的地區的民族或族群的民族過程呈斷層式的狀態,層層相疊,如西北新疆地區,先秦之時,在廣袤的黃土高原,西北的民族或族群被稱為“西戎”,其後,從中演化出了氐族和羌族兩個古老的民族。與此同時,在被稱為“西域”的新疆地區,於天山南山、帕米爾高原、戈壁綠洲之中,曾孕育了大、小月支,烏孫等古老的遊牧民族,以及“西域諸國”。秦漢以後,丁零興起,到魏晉南北朝時,發展成敇勒。而從鮮卑慕容部中分離出來的吐穀渾也活躍起來。此後,突厥人從敇勒中脫穎而出成為隋唐在西北曆史舞台的主角。與此相間,南北朝末期黨項羌初露頭角,到北宋時成了西北有影響的角色。而唐代回紇(後改稱回鶻)叱咜風雲一時之後,被黠戛斯擊潰而西遷。元明清以來,維吾爾族、回族、東鄉族、土族、撒拉族、保安族、裕固族、哈薩克族、柯爾克孜族、搭吉克族先後相繼形成。其間,烏孜別克族,塔塔爾族,俄羅斯族也陸續遷入新疆。

有的地區民族或族群的民族過程呈連綿式的發展。如西南西藏地區,上古之時,西南地區就有氐羌、百越、苗蠻、百濮等族群集團生息在“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萬水千山的雲貴高原、山高穀深的橫斷山脈和紫色的四川盆地了。先秦時代,巴族、蜀族、氐族、昆明族紛紛登上曆舞台。秦漢之際,叟族、摩沙族、僚族、濮族、閩濮族相繼亮相。到了魏晉南北朝時,從氐、昆明、叟等族中分化演變出了白蠻、烏蠻、和蠻、鍋銼蠻等成了主角。及至隋唐,樸子蠻、望蠻、盧蠻、尋蠻、尋傳蠻、祼形蠻,以及傣族活躍於在西南。而吐蕃族一直在青藏高原上土生土長。從元明清至近代,西南的這些民族或族群,悠緩舒慢地連綿發展成今天的藏族、門巴族、珞巴族、羌族、彝族、白族、哈尼族、傣族、傈僳族、佤族、拉祜族、納西族、景頗族、布朗族、阿昌族、普米族、怒族、德昂族、獨龍族、基諾族等現代民族。

與西南地區一樣,中南東南地區的民族或族群過程也是連綿式的,遠古之時,苗蠻集團的主要部分就活躍在長江中遊一帶,而百越集團則散布在從長江下遊的江浙太湖流域到嶺南,雲貴高原的弧形地帶。春秋戰國之時,荊楚和於越崛起,漸形成為曾影響過中國曆史進程的楚族和越族。從秦漢到三國魏晉南北朝時,閩越、山夷、蒼梧(即南越),駱等紛紛從百越中分化出來相繼亮相。其中駱又演化成甌駱和駱越。東漢末年,甌駱、駱越、蒼梧又融合成俚族和僚族,其間又出現過烏滸蠻。從唐代開始,部分俚、僚分化成西原蠻,黃洞蠻,從宋代開始壯族開始亮相。與此同時,在湘西、鄂西南從苗蠻集團中演化成了武陵蠻。東漢以後,武陵蠻又分化成五溪蠻,並向西南一帶遷徙,宋代以後五溪蠻開始演化,土家族、苗族、瑤族、仡佬族等族相繼出現。而山夷作為高山族的先祖一直在台灣生息,繁衍。元明清以來,布依族、侗族、仫佬族、毛南族、黎族、佘族、京族也相繼完成了民族過程。

總之,在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曆史長河中,曆史上先後出現過上述種種民族或族群,他們之間分分合合,合合分分;坎坎坷坷,坷坷坎坎,但中華民族在從多元走向一體的過程中,雖曆經曆史暴風雨的無數次衝擊,在“洪水滔滔”之中,仍然堅定不移地從多元走向了一體,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在起作用。而在漢族,以及中南和西南少數民族之中廣泛存在的葫蘆神話所起的類聚作用,就是一種認同力量,這種認同力量積澱在中華民族的文化底蘊之中,它對中華民族的凝聚作用是任何風暴刮不倒,任何洪水衝不垮的。可見文化基因是認同內化的基礎,在這個基礎上認同的力量是偉大的,因此,中華民族從多元走向一體也是必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