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邊疆與中央(1)(3 / 3)

清代,順治十年(1653)4月,清王朝以金冊、金印封達賴喇嘛為西天大善自在佛,即“領天下釋教”的宗教領袖。同時,以金冊、金印封固始汗為“遵行文義敏慧顧突汗,作朕屏輔,輯乃封圻”的西藏汗王,即輔助清王朝皇帝治理好他所管轄的藏族地區。《清世祖實錄》卷七四。康熙六十年(1721),清王朝先後授康濟鼐、阿爾布巴、隆布鼐、頗羅鼐和紮爾鼐與人為噶侖,主管西藏地方的政務。元明清對藏的冊封,必然對西藏的藏族產生向心力。如大約元至正十三年(1353)時本欽絳求堅讚不僅多次派人向中央王朝進貢、請封,而且主動提供禮品與路途方便條件,敦請薩迦派大阿黎索南洛追遵旨前往中央王朝就任帝師之職。他還曾在拉薩興辦“祝願皇帝父子長壽的佛事”以報答皇帝的優遇之恩。在自己的《遺囑》中,絳求堅讚諄諄教導帕竹政權的後繼者們:“東方皇帝以前就關懷(我們帕竹),若繼續關懷,則應當遵守皇帝的法令,迎送和承侍宜旨欽差。”又據第五世達賴喇嘛的《西藏王臣記》記載,明王朝紮巴堅讚為闡化王在藏區引起了巨大反響,“從此藏王紮巴堅讚的美名,響透天界,當時坐鎮藏中諸大城市的各長官,也都獲得世襲職封井水晶鈐印。所有藏中人士莫不有口皆碑,都稱藏王紮巴堅讚是大法王”。及至清代,西藏對中央的向心力有增無減。順治四年(1647)達賴喇嘛和班禪喇嘛向清廷遣使,並向順治皇帝獻上了金佛像以誌祝賀順治九年(1652年)正月第五世達賴喇嘛終於下定了朝清的決心,他率領隨行人員3000人,從西藏出發,前往北京朝貢。

凡此等等,也都充分表現和反映了西藏地方政權,對中央政府的內附冊封是邊疆對中央有著“向著圓心”向心力的又一個重要凸現。

2.入朝納貢向心力的文化圖像

入朝納貢是曆史上各民族的地方政權遣使朝見中央政權的君主,並敬獻禮物,向中央政權表示服從,並確定兩者之間臣屬關係的又一種重要形式。在中國邊疆與中央政府之間的關係上也不乏其例。

還是以新疆為例,西域各地方政權到中央政權所在地入朝納貢從兩漢時已開始。那時,西域各國每年攜帶著各自的貢物,不遠萬裏,克服旅途的艱辛前往長安朝貢,為的是表達各屬國對中央朝廷的臣屬。三國魏晉南北朝之時,曹魏太和三年(229)以後,西域各地方政權不斷派遣使者到洛陽朝貢。當時,“魏興,西域雖不能盡至,其大國龜茲、於闐、康居、烏孫、疏勒、月氏、鄯善、車師之屬,無歲不奉朝貢,略如漢氏故事”(《三國誌·魏書·烏丸、鮮卑、東夷傳》)。太和六年(232),西域各地“獻汗血馬、火浣布、犎牛、孔雀、巨象及諸珍異二百餘品。”《十六國春秋·前涼》。東晉太元六年(381),“東夷,西域六十二國入貢於前秦”。北涼始建,鄯善王比龍最先入朝。時“西域三十六國皆稱臣貢獻”(《宋書·大沮渠蒙遜傳》)。在整個北朝時期,西域各地都程度不同地向中央王朝朝貢。隋初,突厥幾乎年年遣使貢獻,與隋朝保持著密切的關係。隋煬帝大業四年(608),西突厥處羅可汗遣使“貢汗血馬”。(《資治通鑒》)大業十一年(615)西突厥的射匱可汗派侄兒率龜茲、疏勒、於闐等國首領,到京師朝貢。隋煬帝時,由西域到內地朝貢的就有三四十個小國,因而隋朝設置了西域校尉,專門從事管理由西域來朝貢的事務。對於西域各地的朝貢使者,隋煬帝都大加賞賜。唐承隋製,西域各地方政權把唐王朝看作是宗主國,經常派遣使者入朝納貢,重要的納貢有:

——貞觀元年(627),西突厥統葉護可汗遣使獻馬五千匹。(《資治通鑒》)

——貞觀四年(630),龜茲國“又遣使獻馬,太宗賜以璽書,撫慰甚厚,由此歲貢不絕”(《舊唐書·龜茲國傳》)。

——貞觀六年(632),“焉耆國王龍突騎支遣使貢名馬”(《舊唐書·焉耆國傳》)。

——貞觀九年(635),“冬,十月,乙亥,處月初遣使入貢”。(《資治通鑒》)

——貞觀十三年(639),“……高麗、新羅、西突厥、吐火羅、康國、安國、波斯、疏勒、於闐、焉耆、高昌、林邑、昆明及荒服蠻酋,相次遣使朝貢”(《舊唐書·太宗本紀》)。

——貞觀十五年(641),“西突厥沙缽羅葉護可汗數遣使入貢”(《資治通鑒》)。

——貞觀十七年(643),“薛延陀真珠可汗使其侄突利設來納幣,獻馬五萬匹,牛、橐駝萬頭,羊十萬口。賜齎甚厚”。(《資治通鑒》)

——貞觀二十年(646)八月,江夏王“道宗與薛萬徹各遣使招諭敕勒諸部,回紇、拔野古、同羅、仆骨、多覽葛,思結、阿跌、契苾、跌結、渾、斛薛等十一姓各遣使入貢”。(《資治通鑒》)

——貞觀二十一年(647),“十一月,突厥車鼻可汗遣使入貢”(《資治通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