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邊疆與中央(2)(1 / 3)

宋代,西域各地方政權既向遼王朝納貢,又向宋王朝納貢。北宋太祖乾德三年(965),“甘州回鶻可汗、於闐國王等遣使來朝,進馬千匹、橐駝五百頭、玉五百團、琥珀五百斤”。(《宋史·太祖本紀》)在此前後,於闐、西州回鶻等還曾幾次給北宋貢玉柙、玉枕、玉鞍轡、白玉帶、胡錦、名馬、獨峰橐駝、大尾羊、犛牛尾、貂鼠、乳香、硇砂、琉璃器、琥珀盞、香藥、花蕊布、瑜石等物。宋元豐元年(1078),宋王朝就曾規定:“於闐進奉使人買茶,與免稅”《宋會要輯稿》。宋元豐八年(1085),於闐進馬,“賜錢百有二十萬”(《宋會要輯稿》)。

明代西域地方政權向中央王朝納貢的勢頭更大,從15世紀初,到17世紀前期,哈密、吐魯番、柳城、別失八裏、亦力把裏、於闐、哈什哈爾以及瓦剌等,都經常遣使向明朝進貢駝、馬、皮貨、玉石、貂皮等。而且這種進貢的次數也較頻繁,幾乎每年都有十幾次或數十次不等,往往是前者未離,後者接踵而來。各地每次進貢,遣使人數不等,或十餘人,或數十人,或數百人,或千餘人。尤以瓦剌和哈密最為頻繁,每次人數和貢品也最多。如,正統九年(1444)11月,瓦剌脫脫不花王及太師也先,一次貢馬3912匹,遣使1867人。景泰三年(1452)8月,哈密一次貢玉石33500餘斤。

清代西域地方政權向中央王朝納貢的熱頭有增無減,如順治三年(1646)吐魯番向清王朝朝貢。又如順治四年,準噶爾郭首領遣使到北京朝貢;康熙五年(1666)準噶爾再次遣使到北京朝貢。再如嘉慶二十三年(1818),哈薩克左部愛畢勒達派其弟占圖喇到北京朝貢。

凡此等等,也都充分表現和反映了新疆各民族所建立的地方政權對中央政府的入朝納貢,也是邊疆對中央有著“向著圓心”向心力的又一個重要凸現。

事實上,曆史上中央王朝對這種體現邊疆少數民族對中央政府向心力的入朝納貢十分重視。明王朝對入貢的時間、物品等均有嚴格的規定。入貢時間,明王朝規定為三年一貢。據《大明會典·禮部六十六》載:“湖廣、廣西、四川、雲南、貴州腹裏土官,遇三年朝覲,差人進貢一次,俱布政司給文起送,限本年十二月終到京,慶賀限聖節以前,謝恩無常期。”入貢物品,明朝規定“貢方物”。如廣西土司所貢物品有“馬、犀角、孔雀尾、象牙、象鉤、象鞍、象腳盤、蚺蛇膽、金銀器皿、青紅寶石、玉石、圍賬、金戎索、各色戎線、各色手巾、布、花藤席、降香、黃蠟、檳榔”(《粵西叢載》卷二十)等等。

清王朝仍承此製,如西藏闡化王4次遣人向清王朝進貢時,就是三年一次,即順治五年(1648)、七年(1650)、十年(1653)、十三年(1656),每次都是人員龐大,並向清王朝上繳了明朝頒賜的印敕,表示效忠清王朝。(鄧銳齡:《清初闡化王入貢請封始末及其意義》,載《中國藏學》,1998年第1期。)

凡此等等,也都充分表現和反映了中國邊疆各民族所建立的地方政權對中央政府入朝納貢,也是邊疆對中央有著“向著圓心”向心力的又一個重要凸現。

3.請婚和親向心力的文化圖像

請婚和親是曆史上各民族或族群的地方政權首領向中央政權求婚,通過聯姻的方式密切邊疆各地方政權與中央政府政治關係的又一種重要形式。在中國邊疆與中央政府之間的關係上也不乏其例。

漢代細君公主和解憂公主與烏孫王的和親是古代新疆烏孫族向中央政府請婚和親的一個典範。漢武帝時,在漢朝與匈奴的對峙中,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張騫兩次出使西域,使烏孫與西漢結盟。烏孫王昆莫為了加深與漢朝的情誼,以便共同抵禦匈奴,獻駿馬千匹,請求娶公主為妻。公元108年左右,漢武帝以江都王劉建之女細君為公主,遠嫁烏孫王,陪嫁大批車馬、衣服和日用器具,隨嫁的還有數百名官員和工匠。但因這時的烏孫王已七十歲有餘,加上遠離故鄉,舉目無親,語言不通,細君公主難免心情鬱悶,經常彈琴吟唱自己創作的一首楚地民歌:

吾家嫁我兮天一方,

遠托異國兮烏孫王。

穹廬為室兮氈為牆,

以肉為食兮酪為漿。

居常土思兮心內傷,

願為黃鵠兮歸故鄉。

烏孫王昆莫理解細君公主的心情。按照烏孫的習慣,父親死了,他的小妻可以嫁給兒子。烏孫王昆莫的長子早已去世,長孫岑輒已經長大成人。昆莫願意細君公主提前改嫁岑輒,讓這對年輕人結成眷屬。這種做法在漢朝是“亂倫”行為,細君公主不敢這麼做。漢武帝卻很開通,寫信給細君公主說,“你就照烏孫的風俗辦吧。”於是,細君公主又改嫁岑輒,生了一個女兒。昆莫死後,岑輒即位,細君公主不幸病故。漢武帝選派楚王劉戊的孫女解憂為公主,再嫁岑輒。解憂公主是個潑辣而又能幹的女子,很快習慣於西域的生活,成了岑輒治理國家的得力幫手,大大鞏固了烏孫與中央政府的政治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