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中南東南少數民族的貢獻
中南和東南地區在遠古之時,苗蠻族群集團就開拓了長江中遊的江漢平原和洞庭、鄱陽湖畔。而百越族群集團則開拓了從長江下遊的江浙太湖流域到嶺南、雲貴高原的弧形地帶。
春秋戰國之時,荊楚和於越崛起,並逐漸形成和發展為楚族和越族,他們成為這時開發中南和東南的主角。
此後,從秦漢到三國魏晉南北朝之時,是百越集團大演化、大發展的時代,閩越、山夷、蒼梧(即南越)、駱等紛紛從百越中分化出來,參與了中南、東南的開發。其中駱又分化形成甌駱和駱越兩大部族,東漢末年,甌駱、駱越與蒼梧等融合分別形成了俚族和僚族,其間還出現過烏滸蠻,演出了中南、東南曆史舞台上最活躍,也是最使人感到撲朔迷離的一幕,唐代開始,部分俚、僚不斷融合,及至宋代逐漸形成了中國最大的少數民族——壯族。
與此同時,從苗蠻族群集團中演化發展起來的武陵蠻開發了中南的湘西、鄂西南等地區。東漢以前,從武陵蠻中再分化出的五溪蠻一支,向西南遷移,沿五溪而散居,逐漸進入貴州、廣西和廣東境內。宋代之時,五溪蠻進一步分化,形成為近、現代的土家族、苗族、仡佬族和瑤族。他們也成了開發中南地區的主角。
中南和東南地區的少數民族同樣為締造偉大的祖國做出了貢獻。以壯族為例,壯族不僅於明代在瓦氏夫人的率領下,統領田州、東蘭、那地、南丹、歸順等地土州6800多俍兵前往江浙抗擊倭寇,屢戰屢勝,多建奇功,從根本上扭轉了抗倭的戰局,為保衛祖國建立了不朽的功勳。而且於鴉片戰爭後,在抗法戰爭中,壯族人民與欽州、防城的漢、瑤、京族一起於1885年在愛國老將馮子材率領下,組建了18營“萃軍”,在鎮南關與入侵的法軍進行了決戰。在戰鬥中,壯族人民不僅踴躍參軍參戰,奮勇殺敵,而且直接承擔了支援部隊作戰的繁重任務。當時集結在前線的部隊達一百多個營,約五萬人。沿線居住的壯族男女老少,夜以繼日,船運肩挑,把彈藥、糧草源源不斷地送上前線,千家萬戶日夜不斷地為部隊加工糧食,有的給部隊做飯送水、護理傷員等等。壯族農民蒙大,給馮子材做向導,幫助製定作戰計劃,還組織和帶領敢死隊揮舞大刀砍殺了上百名敵人。馮子材督師迎敵,激戰了兩天兩夜,擊斃法軍官數十名,士兵二千餘人,並乘勝追擊,連克支淵、諒山等城,法軍主帥尼格裏受重傷、帶著殘軍,把大炮、輜重和銀元統統拋行河裏,狼狽逃竄。這就是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鎮南關大捷”。在此,壯族人民以及瑤族、京族人民為保衛祖國領土的完整數出了曆史性的貢獻。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在中國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中,從古至今,少數民族不僅為開拓祖國的邊疆做出了曆史性的貢獻,也為保衛祖國領土的完整做出了決定性的貢獻。正是由於中國的少數民族“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都為建構偉大的祖國做出了自己的貢獻。所以從國家的三要素來審視,漢族及少數民族作為國家的“人民”,是他們共同開拓和開發了國家的“土地”,才使得中國作為一個不可分割的“主權”國家屹立於世界。這樣一種共同建構偉大祖國的曆史經曆,勢必形成一種使中國各民族聚集到一起的力量。正因為有這種強大的凝聚力的作用,所以佤族人民麵對英國的侵略,會發出“竊我卡瓦十七王地……自昔遠祖世受中國冊封,固守邊疆,迄今數千年。告諸天地鬼神,誓斷頭顱,不為英殖之奴屬”的鏗鏘誓言。佤族人民的這種誓言,正是中國少數民族對偉大祖國無限熱愛心聲的代表。
由此可見,中國各民族及其先民們共同建構了祖國,就是中華民族在從多元走向一體的過程中,邊疆對中央產生巨大向心力的根本原因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