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草原與農業(2)(2 / 3)

又如向以農業為主的吐魯番一帶也十分重視畜牧業,明代桂萼所撰《吐魯番夷情》雲:其地“畜羊馬”,當地人“秋冬居城郭,春夏隨水草孳牧,或各山川各田,或打圍射獵”。

再如清代主要生活在南疆的維吾爾人傳統的男耕女織是其物質生產活動的基本內容,故《西域圖誌》載:“山南諸回部,有城郭宮室,故居處有恒;有溝塍隴畝,故田作有時,男識耕耘,女知紡織。”農作物主要是小麥,其次有大麥、糜、豆、稻等。此即《新疆回部誌》說:“回人稼穡,大率以麥為重,雖有秫稻粟豆,不為常食。”但是此時維吾爾人的畜牧業已有相當的規模,他們牧養的牲畜主要有羊、牛、馬、驢、駝等,其數量相當可觀。《新疆回部誌》雲:每到集市日,各處維吾爾農民便攜帶“貨以及羊馬牲畜瓜果”到市場買賣,牲畜是交易的重要商品之一。《西域聞見錄》中說:“回子宴會,總以多殺牲畜為敬,駝、馬、牛均為上品,羊或至數百隻”,連“最貧苦之小回亦有牛羊駝馬”,可見在維吾爾人中牧養牲畜比較普遍。

為此,官府在維吾爾人中抽有牲畜稅。喀什噶爾“每年抽收稅羊一千至三千餘隻不等,抽收稅牛一二隻至十餘隻不等;孳生出群羊羔五百七十餘隻,孳生出群牛犢十二隻”。

由此可見,就是以農業為特征的南疆,也是以農為主兼有牧業的經濟結構,同樣形成草原文化與農業文化結構性的結合。

新疆是如此,內蒙古和西藏的牧區也是如此。如內蒙古早在秦漢時期河套一帶就有了引灌的農業。陰山以南的河套——土默川平原;大興安嶺東側的嫩江平原以及西遼河平原等地,地形平坦,土質肥沃,溫度適宜,光照充足,水源較豐沛,是內蒙古重要的糧食和經濟作物產區。在這裏生活的蒙古族有的已完全從事農業,糧食作物以小麥、蓧麥、穀子及糜子等為主。經濟作物,主要有大豆、胡麻、油萊、葵花籽和甜菜等。油料和甜菜是內蒙古農業的兩大優勢,其種植麵積多年均達600多萬畝和200~300萬畝,是全國胡麻和甜菜種植基地。

又如西藏的農區主要分布在雅魯藏布江及其支流的河穀地帶,以及金沙江、瀾滄江、怒江流域的穀地。耕地麵積有333.4萬畝,主要作物有青稞、小麥、蕎麥、豌豆、蠶豆、油萊等耐高寒作物,在藏東南海拔較低的地方,種植有水稻、高粱、雞爪穀、大豆等作物。糧油基本自給,僅需內地供應部分細糧。

這樣,在內蒙古和西藏這樣的牧區,也形成了草原文化與農業文化結構性的結合。

牧區是這樣,農區又如何呢?事實上,中國的農區也不是純農區,而是以農為主,兼營牧業。這是因為中國的農業區也有大量的草山、草坡和灘塗草地適合牧業的發展,其主要分布在雲南、貴州、廣西、湖南、湖北、江西、福建、廣東、海南,以及陝西、山西、河北、山東等省區。在這些農區草山、草坡麵積有50萬畝以上的就有200多個。

從整體上看,中國農區畜牧業的特點是與種植業緊密結合,飼養業一般作為農業的“副業”生產部門。它利用種植業的秸稈、農副產品加工的副產品或“廢料”和部分糧食為飼料,同時為種植業提供肥料。畜群構成以豬和家禽飼養為主;但牛、馬、騾、驢等大牲畜在廣大北方農區則占有一定比重。南方農區除耕牛外,也利用草坡草山飼養牛,羊等。事實上中國的農區是城鄉肉蛋奶的主要來源。牲畜的總頭數占全國牲畜總頭數的80%以上,豬占全國豬飼養總頭數的96%,牛占75%,騾占92.4%,驢占近70%,山羊約占60%。

從一定的意義上來說,農區的牧業在全國畜牧業中的地位並不亞於牧區(見表1)

表1我國農牧區畜牧業生產特點比較表

項目牧區農區

飼草飼料來源與生態環境以天然牧草為主,天然草地供放牧和刈草以各類森林與農田景觀為主,放牧場僅零星分布,以農作物秸稈、各種農副產品或飼料作物為主。

經營方式與牲畜種類放牧經營為主,大多是牛、羊、馬,有些地區還以放牧駱駝為主。以飼養家畜為主,多豬、耕牛和家禽。

在全國畜牧業中的地位是我國最主要的毛、皮、畜牧業產地,綿羊和馬占全國60%約占全國牲畜總數的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