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草原與農業(2)(3 / 3)

經營牧業的民族有蒙、藏、哈薩克、塔吉克、維吾爾等少數民族。以漢族為主,壯族、苗族、瑤族等少數民族。

畜產品商品率不高比較高

資料來源:宋家泰主編:《中國經濟地理》,北京,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1985年,111頁。

下麵我們就中國農區同樣形成草原文化與農業文化結構性的結合再作一點具體的分析:

華北農區的牧業主要牲畜有牛、馬、騾、驢、豬、羊和家禽,並具有許多優良品種。山東、河北是我國豬、牛、羊肉供應的主要省份,1990年兩省豬、牛、羊肉產量占全國12.2%,在此,草原文化與農業文化結構性結合的特點顯現無遺。

華中農區的牧業具有一家一戶分散飼養的特點,累積數量很大。1990年華中大牲畜達2197.2萬頭,占全國16.87%,河南居全國第一;牛1966.9萬頭,占全國19.11%,河南占全國第二;馬42.8萬頭,占全國4.20%;驢123.4萬頭,占全國11.01%;騾64.1萬頭,占全國11.66%;肉豬出欄頭數達7302萬頭,占全國23.56%;豬年底頭數8159.4萬頭,占全國22.51%;羊年底頭數1523.2萬頭,占全國7.25%。豬牛羊肉產量553.2萬噸,占全國22.00%。所以華中是我國牧業比較發達的地區之一。河南的黃牛數量多,質量好,著名的黃牛品種有“南陽黃牛”等。水牛以兩湖平原和鄱陽湖平原較多。馬、驢、騾以及羊亦以河南最多。豬是本區飼養量最大,地位最重要的家畜,以湖南最發達,鄂贛2省次之。在此,草原文化與農業文化結構性結合的特點也顯現無遺。

華南農區具有發展畜牧業的良好條件,一是山地麵積廣,適宜發展畜牧業的草山、草坡麵積大;二是牧草生長季長(8~9個月),畝產鮮草高;另外河湖水麵及海洋廣闊,有利於鴨、鵝的飼養,以及廣大農村農副產品下腳料多,稻草、秸稈多,飼養畜牧業的經驗豐富,農牧結合的基礎好。1990年華南大牲畜達1459.4萬頭,其中役畜1031.8萬頭,分別占全國11.20%和13.56%。牛1432.2萬頭,肉豬出欄頭數3790.9萬頭,豬年底頭數5011.3萬頭,豬牛羊肉產量315.2萬噸,其中豬肉306.5萬噸,分別占全國13.92%、12.23%、13.82%、12.54%和13.43%。廣西毛南菜牛,德保矮馬,海南東山羊都是著名的優良品種。

在此,草原文化與農業文化結構性結合的特點同樣顯現無遺。

華東農區以生豬飼養業為廣大農村的主要家庭副業。蘇、皖淮北平原,江蘇沿江高沙土地區和浙江西部是中國商品豬生產的主要基地之一。此外,江淮丘陵的養牛業,太湖流域的湖羊和廣大浙江丘陵山區的養羊業都十分發達。在此,草原文化與農業文化結構性結合的特點同樣顯現無遺。

由此可見,就是以農業為特征的中國農區,也是以農為主兼有牧業的經濟結構,同樣形成草原文化與農業文化結構性的結合。

這樣,中國的牧區不是純牧區,農區也不是純農區,他們之中是牧中有農、農中有牧,我們要加以區別的隻是農牧在經濟中所占比重的大小或多少而已。所以中國草原文化與農業文化這種結構性的結合也必然產生一種親和力。

正是由於中國草原文化與農業文化這種結構性的結合,也構成了中華民族從多元走向一體的內蘊。這種深層次的內蘊,使草原民族與農業民族能從“多元”走向了“一體”。

三、結語:親和力就是文化凝聚力

對於親和力,《文化力》一書中曾作過精當的論述:“文化凝聚力就是凝結民族之魂的親和力。”可見親和力也就是文化凝聚力,無能夠把本來看似水火不相容的事情,“積聚、黏合、融合在一起,彙聚成推動社會進步的力量。”也正如《文化力》一書中所說:

“文化凝聚力在兩個方麵發揮作用:

一是把文化多層麵的自身內質力量聯合、親和在一起,即在讓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大眾文化等“諸神各就各位”的同時,又將其彙合於構建和諧社會的大局中來。

二是通過上述的綜合文化之力,形成一個大的磁場,吸引、影響、團結、凝聚全民族全社會之力,為文化繁榮、祖國富強、社會進步服務。”

中國草原文化與農業文化之間的親和力也正是這樣一種文化凝聚力,它們之間互補性和結構性的結合,使我們很清楚地看到,草原文化與農業文化在相互作用時,從古到今都是誰也離不開誰的。這正是中華民族從多元走向一體的深層內蘊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