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漢族案例(1)(2 / 3)

在這種新的曆史轉折時期,禹在治服水患後,“開九州,通九道,陂九澤,度九山”,把全國劃分為九州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尚書·禹貢》:“九州攸同,四映即宅。.”就是說九州統一,四方可居之地都奠定了。於是,隨著我國曆史上的第一個國家——夏王朝建立,中國第一個民族——夏民族也崛起了。

當夏民族在黃河中遊崛起之時,地處山東半島,奉鳥為圖騰的商部落還過著原始社會“無定處”,“不常厥邑”的流動生活。但是,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本來臣屬於夏王朝的商部落,在商國家建立的過程中,完成了從血緣關係向地緣關係的轉化,而發展成商民族,崛起於黃河下遊。史載:“湯征諸侯”,“十一征而無敵於天下”,最後在鳴條會戰中滅夏,建立了一個新的國家——商王朝,支持湯滅夏的“萬邦”、“萬方”,就都是按地域劃分的人了,商民族就穩定地屹立於古代民族之林,而夏民族卻臣屬於商王朝而成為一個被征服民族。

曆史常常出現驚人的相似之處,與商滅夏一樣,居住在陝甘渭水上遊的溱、沮流域之間,原來是商王朝部屬的周部落,重蹈商民族崛起的道路,在臣屬於商王朝的曆史條件下,完成了從原始社會向文明社會的過渡;重演了商滅夏桀一幕,在“克商”中建立亍周王朝,周民族以方百裏的小國,六七萬人口的小族,崛起於陝甘岐豐之地而入主中原,曾幾何時顯赫一世的大族——商民族以及古老的夏民族都成了被征服民族。

夏、商、周三族在黃河流域相繼崛起之後,楚、越兩族在長江流域也相繼崛起。

土生土長在長江流域江漢地區的“楚荊”或“荊楚”,開始從部落到成為民族的時候,不管是參加武庚叛周失敗,被迫從淮水下遊南下,被長江所阻後,又沿江西上,來到了江漢地區商民族中的熊、盈兩部,還是被周封予楚的熊繹,最後都變其風俗,被卷進楚民族形成的主流之中,而“蠻”化了。正因為如此,所以熊渠以及楚武王都理直氣壯地自稱為“蠻夷”。“楚荊”崇尚武功,他們在不斷向外發動戰爭中,迅速強大起來。周成王封熊繹於楚,從一定的意義上來說,不僅奠定了楚開國之基,也是楚民族形成的一個標誌。從此之後,左右馳騁、縱橫捭聞於漢江地區的楚民族,以其絢麗獨特的民族色彩崛起了。

越民族的形成是從於越突起開始的。分布在江、浙到兩廣或雲貴高原這一弧形地帶的百越集團,長期處於“百越雜處、各有種姓”的狀態。但是,由於曆史的機遇和地域位置的優越,商、周之時,與中原諸民族鄰接的百越在江、浙的一支——於越突起,開始了形成為民族的曆程。越民族形成的標誌是吳、越兩國的建立。

從夏、商、周、楚、越諸民族相繼崛起的曆史活劇中,我們可以看到中國古代民族形成和發展史上此起彼伏的雄壯一幕,在這裏,我們之所以說夏、商、周、楚、越諸族崛起是漢族形成的第一階段,是因為經曆史的長期融合,他們的文化後來都成為漢族文化的血肉部分。

2.華夏民族在大融合中鑄成

作為曆史上發生的東西,民族與其他事物一樣,也是不斷發展著,變化著的。從部落發展成民族的夏、商、周、楚、越諸族作為原生民族,在周王朝的統治下是怎樣滾雪球的呢·

西周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左傳》昭公九年周大夫詹桓伯說:“我自夏以後稷,魏、駘(邰)、芮、岐、畢,吾西土也;及武王克商,蒲姑、商奄,吾東土也;巴、濮、楚、鄧,吾南土也;肅慎,燕、毫、吾北土也。”可見在西周就開始形成了夏、商、周三族居黃河流域,楚、越兩族居長江流域,蠻、夷、戎、狄居四方的民族分布圖。從春秋到戰國,不僅是中國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轉型的大動蕩、大分化的曆史時期,也是民族關係發生大變動、大發展的曆史階段。這時,夏、商、周、楚、越諸族在滾雪球中互相往來,互相滲透,互相吸收,出現了民族融合的大趨勢。

春秋時期的民族大融合,首先是在夏、商、周三族之間進行的。例如晉惠公“作州兵”,就打破了西周以來軍隊組成的規定,說明“國”與“州”對立的消除,而“州”人本是被周征服的“庶人”,又表明晉國內各民族之間的鴻溝已逐漸填平。又如商民族成分的宋桓公,在狄人滅周民族成分的衛國時,也出兵相救,乘夜迎接渡河而來的衛文公,就是因為衛丈公的妹妹是桓公的夫人,兩族早已聯姻,表明周、商兩族之間的民族界限沒有了。再如商民族成分的孔子死後,周民族成分的魯哀公寫誄文追悼他,並稱之為“尼父”,表明周、商民族認同的一致。

春秋民族大融合,還擴張到部分蠻、夷、戎、狄之間。如《國語·周語》說:周襄王“德狄人,將以其女為後。”《左傳》莊公二十八年說:晉獻公“娶二女於戎。大戎狐姬生重耳,小戎子生夷吾。”春秋時赫赫有名的重耳本身就是一個混血兒,不僅如此,重耳逃難到狄時,“狄人伐廧咎如,獲其二女叔隗、季隗,納諸公子。公子取季隗,生伯僚、叔劉”。咎如是赤狄的別種,重耳又與狄人通婚。還有東夷族須句國人成風是魯僖公之妾;赤狄別種路子嬰兒的夫人是晉景公的姐姐。而周民族的晉國人與戎族的秦國人聯姻,更表明春秋時包括部分蠻夷狄戎在內的民族界限也被打破。又如在南方影響最大的楚族春秋初期自稱“蠻夷”,但到了春秋後期,受周文化的影響,不僅能誦讀《詩經》,而且還問九鼎輕重,對夏、商、周三族十分珍重的“九鼎”,同樣表現出認同的心理,都說明蠻、夷、戎、狄被卷進了民族大融合的洪流之中。所以,當“服事諸夏”的東夷族須旬國受到邾國攻擊,求救於姻親魯國時,成風說:“崇明祀,保小寡,周禮也;蠻夷猾夏,周禍也。”表明周民族文化的代表的周禮,也成了夷族人維持社會政治秩序的根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