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這些統統彙合在一起,形成了春秋時期民族大融合的汪洋大海,於是一個非夏非商非周非楚非越,又非蠻非夷非戎非狄的次生的新民族——華夏民族誕生了。
華夏民族,在先秦典籍中都稱為“夏”或“諸夏”,又稱為“華”或“諸華”。孔子則視“夏”與“華”為同義詞,所謂“裔不謀夏,夷不亂華”。《左傳》襄公二十六年說:“楚失華夏”,是關於“華夏”一詞的最早記載。此後,“華夏”遂成為春秋時以夏、商、周三族及夷為主源,部分蠻、戎、狄為支源融合形成的新民族的族稱。
春秋時期,華夏民族雖然在大融合的熔爐中鑄成了,但由於社會發展的不平衡,特別是諸侯林立爭霸,使剛鑄成的華夏民族先後形成為秦、楚、齊、燕、韓、趙、魏等族群。戰國時期的民族融合以更深的程度,更廣的範圍,更快的速度繼續進行著。如南方的楚國,春秋以後縱橫於漢水、長江流域一帶。據統計楚在春秋時先後吞滅四十五國,被楚征服的長江流域的蠻人、濮人、淮河流域的夷人以及“諸華”人逐步融合,而成為華夏民族在南方的主要族群。戰國時,楚進一步擴大疆域,並滅了越國,成為當時國土最大、人口最多的諸侯國。又如西北的秦國是戰國時代的後起之秀,本是犬戎的一支,而非“諸華”族,因護送平王東遷有功,秦襄公始列為諸侯。就在春秋戰國之交,秦與西方諸戎族展開了激烈的搏鬥,“遂霸西戎”,後來居上,成為戰國七雄中實力最強的國家,昔日西方落後的戎族國家,成為西北各民族融合的中心,一躍而成華夏民族的核心。
從春秋到戰國民族大融合的曆史中,我們可以看到,在中國古代民族形成和發展史上又演出了波瀾壯闊的滾雪球式的民族大融合的一幕。在這一幕曆史的活劇中,一個嶄新的民族一一華夏民族,在民族大融合的熔爐中鑄成,這是漢民族形成的第二階段。
3.漢族在“大一統”中形成
在春秋戰國民族融合的熔爐中鑄成的華夏民族是一個分散的、不統一的民族,《說文解字》中所說“田疇異晦,車塗異軌,律令異法,衣冠異製,言語異聲,文字異形”的情況。但是隨著經濟社會的進一步發展,特別是鐵製農具的普遍使用,反映商業發展的金屬貨幣的廣泛流通,華夏民族經濟社會的聯係越來越緊密,於是出現了苟子所說“四海之內若一家”,孟子所說使天下“定於一”的“大一統”思想。在這種思想的觀照下,夏、商、周三族的祖先都納入了“兼有天下”的黃帝體係之中,各族各諸侯國的統治者都變成以黃帝為共同祖先的親戚,黃帝成了天子和諸侯共同崇拜的始祖神。為了使“天下為一”,秦始皇雄才大略,用十年時間滅了六國,從多元走向一體,建立了中央集權的“大一統”的秦王朝。
秦王朝建立後,秦始皇采取了推行郡縣製,築長城,規定“書同文字”,“行同倫”,“治馳道”,統一貨幣、度量衡和“車同軌”等一係列措施,使華夏民族也從分散走向了統一。
但是,由於秦統一後僅十五年,即亡於秦末農民大起義,這時,剛統一起來的華夏民族的命運如何呢?在這個曆史的突變中,漢承秦製,在“大一統”思想的觀照下,漢武帝采取了創設刺史製度,把全國分為十三州郡;實行“編戶齊民”;頒布“推恩令”、“左官律”和“附益阿黨之法”;頒行五銖錢、均輸法、平準法,建立了全國範圍的商業網;“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一係列措施,使華夏民族在滾雪球中完成了向漢族的發展和轉化,在世界民族之林紮下了根,漢族在滾雪球的“大一統”中最終形成,這是漢族形成的第三階段。
由此可見,漢民族的形成經曆了夏、商、周、楚、越諸族的相繼崛起,華夏民族在大融合中鑄成和在“大一統”中形成的三個階段,筆者稱之為漢民族滾雪球形成三部曲。
(二)漢民族滾雪球發展三部曲
當漢民族滾雪球形成過程完結後,又很自然地轉入了漢民族滾雪球發展的過程,這個過程經曆了魏晉南北朝及隋唐滾雪球的發展,宋遼夏金及元明滾雪球的再發展,清及民國滾雪球的大發展三個階段,筆者稱之為漢民族滾雪球發展三部曲。